近年来,低照度摄像机尽管已经有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应用要求的不断提高,用户的日益“挑剔”,其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低照度摄像机不用外加辅助照明光源,所以也不像红外摄像机那样存在许多“软肋”,理论上低照度摄像机应用的场所应当越来越广,但事实上,低照度摄像机的用量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价格劣势
低照度摄像机器件品质选择要比普通摄像机高,还会应用一些独特的技术来进一步提升低照度性能,因此低照度摄像机的成本较高。一台“超感度”低照度摄像机的价格,要比同参数的普通摄像机高出大约40%以上。国内的工程商和用户对这些高价位产品还没有一个较高的接受度,还是需要时间去培养和转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意识,这也大大便制约了低照度摄像机的普及。
感光器件不够灵敏
从技术上来看制约低照度摄像机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仍是感光器件的灵敏度。如果感光器件的灵敏度不够高,在非常微弱的自然光且不借助其他光源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图像噪点增多、清晰度不高、层次感不强。感光器件性能不稳定将导致摄像机对被摄物体的细节分辨能力下降。
“超感度”低照度摄像机对镜头的要求过高
如果要将低照的功效发挥到极致,镜头的F值至少要在1.2以下,因为只有增大镜头的通光量,才能保证摄像机的感光度。而业内人士都知道,真正F值达到1.2的镜头,国产镜头厂商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而一个稍好点的进口自动光圈镜头,其价格会高出一台国产摄像机的好几倍。
市场需求强度不高
低照度摄像机虽然日趋成熟稳定,但行业专家认为低照度摄像机并非是市场主流,只有在一些特定区域如添加光源成本较高或不便于安装光源的情况下,低照度摄像机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超过半数以上的应用环境,对监控强度的要求不是特别高,要求摄像机24小时保持高品质监控的场合并不多,普通摄像机就能满足大多数应用领域的监控需求。由此可见,低照度摄像机的应用还需要克服选用上的人为因素,才能取得较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