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内为生物识别技术大为叫好,并对其发展前景充满期许之时,部分学者、专家也在思考:生物识别技术在保障国土安全、公共、人身、财产安全的同时,是否也可能侵犯个人的隐私、自由和权利?本文将一一展开问题,并探讨其中的利与弊,并希望您加入到与作者的讨论中来。
BCC引出的话题
2008年9月,在美国佛罗里达Tampa举行的BCC(Biometrics Consortium Conference,生物识别联会)年度会议上,负责国土安全联络的美国国防部次长Donald Loren作了题目为《促进身份管理和生物识别对国土安全的技术支持》的主题演讲。他在发言中最具争议的论点是鼓吹构建横跨国防部、联邦司法机构以及地方执法部门之间强大的身份识别网络系统,并确立生物识别技术在其中的核心作用。这引起了一些与会专家的强烈反响,专家们纷纷加入争议——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带给我们的是更安全,还是更不安全?争论主要有二:其一,一些专家(主要是美国专家)斥责其言论明显违背美国对国防部(军队)涉及国内事务的审慎精神,因为美国宪政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正是将国防部与国家司法部门保持相当的独立性,而上述的身份识别网络系统实施建议,与美国宪法精神相违背;其二,构建如此庞大的身份识别网络系统,在国土安全、反恐等方面的作用无可置疑,但是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如何保障公民自由和隐私不受损害,如何保证这样的系统不被某些机构和个人滥用,乃至避免政府公权力的泛滥?
而且,为强调其观点,Donald Loren在演讲中还说了一句更是广受垢病的话:“美国总统的责任是保护和保证美国国土安全。”美国人对此的回应是:瞎说!真当我们是傻瓜?总统的责任是保护和保证美国宪法的地位和尊严!
国土安全、反恐、维护公共安全重要,还是个人的隐私和自由更重要?孰为根本的安全?代表不同利益的集团,会有不一样的回答。更安全,还是更不安全——这是个问题。
多技术融合,多系统集成
其实,近年来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除了系统结构简单的商业应用产品外(如门禁、考勤、门锁、信息安全等),大型生物识别系统基础技术、多种技术融合,与司法机构、公安国安系统等集成,如“集成智能身份识别系统”(Integrated Identity-based Intelligence)等,它们已经是行业巨头们关注和投入的焦点,也成为人们(尤其是政府)对生物识别技术最大的期许。
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的融合是近年来大型系统追求的方向。生物识别技术在司法领域以及大型公众项目中的应用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诸如护照、签证系统、出入境系统、选举控制、信用卡交易、司法鉴证等大型系统中,快速而准确的身份识别尤为关键,包括美国、欧盟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护照、身份证、签证等系统中,承担基于大规模数据库的自动身份识别功能。例如,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utomated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ystems——AFIS)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就在司法鉴证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大型系统要求更快的识别速度和更高的可靠性,而结合了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的大规模多识别融合技术更显优势。[nextpage]
不同于中小型系统,大规模自动生物识别系统具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基于大型数据库,系统需要提供准确的识别。我们知道,随着数据库规模的增加,生物识别系统的FAR(错认率)会因为累积效应而增高,使用单一的生物识别技术很难解决此问题——多识别融合技术是有效的解决方案。所谓融合(fusion)技术和算法,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识别技术,在算法层面上进行合并,形成统一的采集和验证评分系统,从而大幅度提高大型系统应用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生物识别核心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计算机、网络、中间件等)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型生物识别应用系统将更趋成熟和高效率,生物识别技术必将成为司法、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监控、出入境管理等大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技术而言,生物识别已经非常接近可以普遍应用于各类大型的集成身份识别系统。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利益推动着从业者正朝着这样的目标飞速狂奔。
可是,这些大型系统应用的界限在哪里呢?这些大型系统之间会进行数据交换吗(在很多国家答案似乎都是肯定的)?谁来监控这些系统的使用、数据的安全?谁又来监控那些监控的人(或机构)?
问题有多严重?
很多人(包括公众以及一些专家)认为: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生物识别也例外,所以不必介意。但是我们要说:他们错了!生物识别技术是不同的,如果其应用不受限制,这把双刃剑将斩向所有公众的隐密、权利和自由!
9.11之后,生物识别技术在许多国家的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项目中的应用大大提速。证照(身份证、护照等)系统、出入境控制系统、黑名单追踪系统、敏感岗位任职人员背景调查系统等得到广泛应用,城市监控网络之中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也成为趋势。以英国伦敦为例,200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每个伦敦居民平均每天有40余次被摄入不同的监控摄像画面中。这样的系统在监控犯罪的同时,也监控着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试想,如果监控系统中成功运用人脸识别技术,那基本上每个市民的所有行踪将完全被有关部门机构掌控。以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而实施的各类监听系统,如果广泛采用语音识别技术并被滥用,我们将不再有任何隐私可言......
这些生物识别大型应用系统一旦联网运行,公民的个人身份信息,尤其是与个人生物特征信息的结合,将在网络中成为盯(钉)死我们每个人的致命指针!
问题可以解决吗?
这次的BCC会议上,有专家呼吁:生物识别领域所有的从业者都要谨守自己的责任——保证我们创造的技术只能被用于增强我们的个人隐私、自由和权利,而不是被政府公权力所滥用而导致相反的结果。
在笔者看来,这是典型的痴人说梦。首先,各国政府都是生物识别技术最重要的资助者和最重要的客户。从政府的角度,生物识别技术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它们可以作为政府有效管制的上佳工具。众多的生物识别技术研究机构中,很大比例都是全部或部分、直接或间接由政府资助及控制,所以,根本不存在一个能与政府完全无关的、清清白白、可以和政府决策进行博弈的“生物识别行业”。其次,证照(身份证、护照等)系统、出入境控制系统、黑名单追踪系统、敏感岗位任职人员背景调查系统、监控、监听系统等由政府操控的大型项目,正是生物识别技术发展和进步的强劲动力,也是许多从业企业赖以生存的利益所在。所以,从这些技术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的角度,他们怎么可能放弃这棵大树的庇荫?其实,不要说放弃,就只要这些项目的操控机构略有不满,已经足以令他们胆战心惊了![nextpage]
所以,能否保证生物识别技术不被滥用,其关键因素并不在生物识别行业从业者,制约因素反倒可能是其他一些政治力量,比如西方国家的在野党(当然他们也有当权的时候)、议会、人权组织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甚至工会等等。因为说到底,是否滥用技术,其实就是政府公权力能否受到有效约束的问题,靠技术供应商结成联盟与政府有限度合作绝对是痴人说梦——这样的联盟不用说难以建立,一旦建立起来也是转眼就土崩瓦解。对政府公权力的制衡,只能是其他政治力量。
能否有效地制衡,这是政治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众所周知,不能制衡的结果,必然会远远超出我们所讨论的技术领域。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所讨论的上述技术问题的重要性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前途在哪里?
近一两年来,对于那些向笔者咨询“如何在生物识别领域选择发展方向”的客户和投资者,笔者的回答无一例外:去选择投入与政府合作的大型应用项目所需要的生物识别基础技术——从商业利益的真实情况而言,这是最有市场前景的方向,当然也是最值得投资的方向。
但是,正如本文的目的所在,笔者很担忧生物识别技术被滥用——但愿是杞人忧天。我们必须承认,在商业利益高于一切的今天,技术的滥用几乎无法避免。目前面临的经济困境已经让我们充分意识到,自由竞争、商品和服务过剩、资本的恣意妄为等等,是导致我们陷入当今经济困境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商业利益、政府意志、大众权益、国际关系等方面取得平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希望危机过后带给我们的是认真的反思,而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前途在哪里?我们还有救吗?也许,能让我们聊以自慰的只有那句经典的台词:未来,一切都尚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