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31号,在台北世界贸易中心举行的“2005 BioAsia亚洲生物识别研讨会”上,欧洲生物识别论坛(European Biometrics Forum)的主席Will McMeechan发表了题为“生物识别安全技术:全球透视”的演讲,以下是节选的精彩部分。
1870年,采用生物特征识别个体的Bertillon系统被开发出来;接着,1902年首次在犯罪案例中使用了指纹识别技术;1935年视网膜识别也得到了认可;直到20世纪80年代,虹膜识别技术得到了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在这些不断的发展演变中日渐成熟。\r\n生物识别技术的一个主要应用方向是身份识别证件和文本,经过对这种鉴定方式的全球交互性能的成功测试之后,目前已经被世界上120万海员所采用,同时,有关于这一方面的海上工作人员新条例也已在2005年2月开始实行。\r\n然而,对加快生物识别应用的担忧和阻碍因素依然存在。首先是标准的缺乏、交互性问题,以及社会隐私、可行性和健康问题等。\r\n目前生物识别技术正沿着两条轨迹向前发展,第一条是政府的司法和国土事务部门,他们是供应商和
系统集成商的主要目标,用以提供护照和签证等边境控制的大型解决方案;第二条轨迹则包括政府信息化建设和研发项目,参与这些计划的产品代理机构已经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并且他们也对非政府性的应用场合和领域感兴趣,以期从更宽广的市场中受益。\r\n
关键挑战
生物识别技术的关键挑战主要有: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技术稳定性、交互性和安全性。目前,几乎还没有哪种生物识别技术能支持大范围普及性的应用。
欧盟国家每年要使用2000万张签证,但只采用一种生物识别技术是不够的,需要使用到至少包括两种鉴别方式的多层生物识别技术,例如数字照片(ICAO标准)和指纹(两份存储在ID卡中,另外一份用于背景核对)。
生物识别技术还可以为其他领域提供一些富有吸引力的服务项目,包括ICT(信息通信技术)、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医疗、智能交通和政府环境、行政管理、服务业和社会经济政策等。其中包含的技术层次,首先是从其内部元件开始,再到微/纳系统(Micro /Nano systems),然后是嵌入式系统和一般性整合阶层(以软件为主)。
为了在2010年之前进一步推广生物识别技术,应该从减少复杂度和提高效率的方式来改善生产力,包括使这些系统更加人性化、大众化、直观和安全,以及扩展使用生物识别技术的机构数目和类别,来培育公众和个人对系统的信任度、制度的创新与良好的管理机制。
此外,技术革新让操作人员为知识型社会做好准备,这意味着要综合考虑欧洲的服务业,尤其是考虑交互性、文化差异、法律法规章等因素。
目前在欧洲身份管理的应用中,电子政务(e-government)的标准已链接到了身份数据储存库。但是欧洲许多分散的身份数据储存库,将对欧洲电子政务和安全服务的有效性带来负面的影响。
实际问题
几种因素正在推动欧洲的生物识别技术相互结合,其中包括欧盟理事会关于护照的决议,它对市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欧盟理事会已经要求开始使用多模式的生物识别护照系统,包括指纹和面部识别。而且,25个欧盟成员国将在2005到2006年之间推出生物识别护照。除此以外,欧洲申根签证(National Schengen Systems)也将在2005年采用生物识别系统,以供处理非欧盟成员的签证,包括生物识别数据的集中处理功能。
VIS(Visa Information System签证信息系统 )规章草案刚刚发布,其中设定了VIS的目标、功能和职责。这样一来就要求欧委会建立并维护VIS,同时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条件,为欧盟成员国之间在短期签证及便捷的查证方面提供数据交换。
此外,一个连结各欧盟成员国的中央集线器(Hub)可以适时地允许经授权的工作人员使用自动程序进入、修改、发送或咨询数据。到2007年12月,这些工作人员将能够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来处理数据,到2008年,欧盟成员国内的领事馆将进行联网。
欧盟机构每年大约收到2000万份签证申请,其中30%的旅行者其指纹数据已经储存在VIS系统中。五年总体储存容量是7000万对指纹。
2003年,最初的成本大约为2亿美元(包括背景调查),不过由于只有一个中央集线器,今后预计每年可降低37%的成本,——关于VIS对国家基础设施和国家财政预算影响的成本估计及成本收益分析,应该是所有欧盟成员国共同承担的责任。
同时,在知识型经济和社会的理念下,下一轮研发投资将奠定欧洲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巩固欧洲的竞争力和技术基础,为所有成员建设信息和知识型社会。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集中重点建设重大工程,通过采用有预见性、前瞻性的(长远、高风险)的方案,结合灵活而快速执行过程。项目范围将集中于核心技术及危机应用上。
而且,为了培育市场的信任度和统一的安全架构,关键在于欧盟在技术上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的优越性,满足欧盟对隐私权的需求,并加强研究所和政府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所将集中关注安全技术和可交互操作的生物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包括应考虑的社会和操作问题,尤其是在隐私和数据保护方面。
另一方面,全球范围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物识别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和接受度。例如,与非欧盟研究小组的合作,让研究人员可以接触到欧盟之外的信息、技能、技术和设备,同时加强欧洲在国际研发活动中的地位,统一标准,挖掘研发与政策的互补性,以寻找共同合作的利益,创造市场机遇。
为了开发安全和可交互式的生物识别技术,需要考虑了价值链上所有相关投资人的综合而全面的解决方案,以解决不同级别不同方面的问题。因此建议,国际间的合作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标准平台、安全和相互依赖的基础之上。
EBF
欧洲生物识别论坛(European Biometrics Forum,EBF)由欧盟执委会发起组织,目标是通过解决应用障碍、整合市场,奠立欧盟在生物识别技术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
论坛的参与人员包括国家生物识别讨论人员、政策制定者、公众和社会投资组织、产业人员、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主要职责是支持国家机构之间的各国生物识别技术论坛,支持这些论坛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
另外,EBF还发展了强大的合作关系,这一点对论坛的成功非常重要。除了接收到来自爱尔兰政府的基础资金外,论坛还签署了与英国IAfB和德国TeleTrusT的合作伙伴协议,同时也开展了与意大利、丹麦、瑞典等国的生物识别论坛组织、欧盟组办的BioSecure、BioSec、COST275,以及产业伙伴如IBM和Sagem的合作项目,并取得了广泛的支持。
全球范围内,EBF已经与日本生物识别安全协会和韩国KISA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并与澳大利亚生物识别协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此外,也正在更多地参与到非洲、南美和美国的全球联盟中。
EBF国际顾问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目的是从国际不同的供应商那里收集清晰的战略方向,成员包括:IafB和TeleTrusT、欧盟执委会、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主席,日本BSC总裁、加拿大数据保护组织委员等。
2005年,EBF委员会计划将更多地关注于以隐私和教育为主要特征的非产业领域——这个针对东欧计划的最后阶段是欧盟议会将成立一个隐私工作组。考虑到其工作量十分庞大,除了与产业和国家论坛建立合作关系以外,该工作组还将持续雇用更多的资源。
此外,即将问世的大型系统将提供以下内容:数据管理、数据交换、决定是否需要依据数据保护法来更新数据、如何调整研发与投资、国际动向预计、如何提高隐私并避免ID盗窃,以及EBF和国家机构的分布组织等。
作者简介:Will McMeechan,欧洲生物识别论坛主席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