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多屏协同”为智慧办公带来新的交互场景体验
[摘要] 华为PC作为智能终端的重要入口,是华为全场景生态体验中的重要一环,以办公场景作为重要突破点,华为PC可以与智能手机、平板、智能穿戴设备等形成多屏联动,协同互补,实现多场景多产品的拉通。
华为上个月发布了基于革命性分布式技术带来的华为手机、华为PC"多屏协同"功能。旨在将不同终端的硬件资源虚拟出来,"整合"到一个硬件资源池供应用调用,各终端之间能力互助共享,互为外设,对应用来说,就如同运行在同一终端上,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无缝体验。
华为PC作为智能终端的重要入口,是华为全场景生态体验中的重要一环,以办公场景作为重要突破点,华为PC可以与智能手机、平板、智能穿戴设备等形成多屏联动,协同互补,实现多场景多产品的拉通。在华为Mate30海外发布后的当天,同步上线预约,同时华为电脑管家10版本开始推送,当搭载EMUI10的智能手机遇上电脑管家10的华为PC,它们将带来哪些核心交互场景的"多屏协同"体验呢?
化繁为简,开启跨设备交互变革
网络的本质就是连接,但桌面端与移动端之间,由于跨越了两个平台,因此形成了"各自为阵"的独立关系。而华为"多屏协同"打破设备间的壁垒,实现华为PC、手机在任何地点的快速连接,实现同屏显示,用户只需要专注于一个屏,手机业务便捷接续到笔记本电脑上。
用户可以通过"碰一碰"、"扫一扫"和"靠近自动发现"三种方式进行极速连接。"碰一碰"不依赖网络,打开华为手机NFC、WLAN,用手机背部NFC触碰华为PC上的Huawei Share标签,分别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双向确认连接,进行高效传输。
"扫一扫"是从华为手机端打开WLAN,连接有效网络,华为笔记本电脑打开电脑管家-我的手机-立即连接,选择扫码连接,使用华为浏览器扫码实现手机和PC的连接。
"靠近自动发现"要借助手机端打开WLAN、蓝牙,华为PC打开电脑管家-我的手机-立即连接,直接靠近键盘附近就可以进行笔记本电脑、手机连接。
智慧互联,打造全场景办公交互新体验
手机和PC的深度融合、协同,不仅可以双设备同屏显示,将手机丰富的应用生态引入到笔记本电脑上,还能分布式协同,进行跨设备的高效操作。只需通过拖拽,即可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间双向快速互传图片、文件和文本内容;文本编辑时,可以将本地文件拖拽到对方正在编辑的文档,编辑完毕,文件拖拽到对方设备;支持剪贴板共享功能,手机、PC可以跨设备复制(或拖拽)粘贴文本,跨设备复制。
比如,用户可以将Mate30存储的照片、视频、文件选定后,直接拖拽到电脑里面。不仅可以对这些图片或视频进行二次加工(比如修图、剪辑),还可以把电脑当成"移动硬盘"使用。同理,当用户要出远门,反向操作亦然。
在华为的分布式技术中,很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硬件能力互助共享",实现超越单个终端的体验。"多屏协同"让手机借用笔记本电脑的键鼠、扬声器成为现实,大幅提升使用效率,同时让PC具备了通信社交和上网能力。键盘、鼠标成为手机外设,用户可以在电脑界面操作和使用手机,配合键盘输入法,完全保留用户的桌面使用习惯,如查看邮件、浏览新闻等。此外,笔记本电脑的扬声器可虚拟化为手机外设,播放手机的语音信息。
这给用户带来的场景交互变革是颠覆式的,比如用户可以通过华为笔记本电脑的全尺寸物理键盘和无线鼠标,同时操作电脑端邮箱和手机端微信的办公事务;不仅通过物理键盘打字提升输入效率,还可以将笔记本电脑邮件中的会议纪要复制到手机微信群中,同一屏幕处理不同系统信息,实现PC桌面端和手机移动端的联动办公。
高效智能,科技谱写智慧生活
"多屏协同"除了能够带来交互场景体验外,还支持PC、手机后任务自动接续、信息跟随屏幕转移,无缝衔接、自然流转、高效协同。
例如华为手机上未处理完的文档,看了一半的剧,尚未结束的聊天,都不会被打断,都可以完美接续到PC上,继续浏览或处理,整个过程简单自然。
华为"多屏协同",不仅仅是笔记本电脑与手机文件互传,更是利用华为PC的运算能力和专业系统能力,将笔记本电脑、手机进行分布式融合,实现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无缝协同,同时也利用华为PC更专业的应用生态,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办公体验。
华为PC与手机的"多屏协同"功能,将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的纽带,让世界乐享更智能、更便捷、更高效的工作生活。
安全自动化 官方微信 as视界 服务号
不得转载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安防知识网”的文章著作权均为本站所有,禁止转载,除非取得了著作权人的书面同意且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
【AIoT新品速递】 宇视科技发布智慧办公新品 全新科技发布AI视觉芯片
本期新品:1、全志科技新发布V853多目异构AI视觉芯片产品;2、宇视发布InstaRooms智慧办公新品;3、科大讯飞发布智能办公本Air;4、新东方OK发布智慧教学大屏;5、Flyability发布工业4.0世代的激光雷达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