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 梁笃国
到处都在说大数据
2008年9月,《自然》在推出名为“大数据”的封面专栏中,讲述了数据在数学、物理、生物等基础学科以及工程、社会经济等应用学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0年2月,《经济学人》推出大数据专题,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数据,到处都是数据!”。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副标题 “信息已从稀缺转为过剩,在带来巨大新利益的同时它也让人头疼”,让人觉得多少有些幸福的烦恼。
其实还可以再列举《科学》、《华尔街日报》、《求是》等等。这些知名的“权威媒体”,都曾经不吝篇幅地对大数据大加报道。
时至今日,打开百度或者谷歌搜素大数据,其结果也已经“大”到“让人头疼”了。改编一下《经济学人》的标题或许可以形容此时的媒体形式,那就是:“大数据,到处都在说大数据!”
用数字来描述大数据有多重要可能比较形象,2012年,全球的电脑用户平均每天创造230亿GB数据。沃尔玛仅每小时处理的客户交易就超过100万次,其存储的信息量大约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有藏书信息量的167倍。Facebook上的照片有400亿张;YouTube网站用户每分钟上传48小时时长的视频;还有Google,每秒要进行数万次搜索。
这些被学术界分为结构化、非结构化以及半结构话的数据,就是“大数据”(big data)。它被认为有四个V的特点:Volume(数据量大)、Velocity(实时性强)、 Variety(种类多样)、Veracity(真实性)。
令人瞩目的事实是,全世界数据中有90%都是在近两年被创造的。媒体的热议看来是有道理的——大数据显然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符号。
安防领域,大数据时代尚未到来
物联网产生大数据,在安防视频监控领域,随着高清监控时代的到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海量视频数据。但笔者认为安防大数据时代尚未到来,原因有下面几点。
第一,大量的视频数据仍然是独立的、零散的。视频录像数据散布在各个行业、单位独立的系统中,没有发挥达到联网、共享,业界也没有形成对数据挖掘、利用的通用方法,核心技术(如视频结构化描述VSD)仍然在研究中,尚没有实现重大突破。
一般来说,视频录像存储的时间一般为1-3个月,有些行业目前正在考虑延长到6个月。这么多的数据,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而存储系统占安防系统的成本比例为20%~30%。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很大,耗用大量电力,碳排放也很多,但视频录像数据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仅仅是在发生案件后进行录像搜索,而且为了不产生漏报,绝大多数是靠人工肉眼检索。
第二,目前大量的视频数据主要用在了治安刑侦领域,而且是以人工搜索为主;政府之间跨警种、跨部门、跨区域的联网共享应用仍然较少,更不用说为老百姓、为社会所用的应用还没有启动。以人员走失为例,目前每年社会上走失的老人、小孩成千上万,如能开放这些视频资源,开发“人员走失查询系统”,为老百姓服务,而不仅仅用于治安、刑事案件,将是社会的福音。
何时政府和各单位建设的摄像头资源能为社会所用,能通过信息公开、数据共享、数据挖掘推动新型的数据服务业的大发展,安防大数据时代就真的来临了。
推荐阅读:
安防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的事后分析与处理
大数据时代,提升“统一监控”平台的门槛
海量视频,催生大数据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