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手机监控市场逐渐升温。从应用层面看,诸多领域已经在尝试通过手机进行远程监控,如“宝宝在线”,家庭监控等。因其便利性、实时性、移动性,手机监控的应用场所在不断扩大。而从技术方面考量,国内部分厂商率先推出基于运营商模式的手机监控平台。当然,目前手机监控既面临新的契机,也面临需要克服的困难和瓶颈。本文对手机监控的本质和系统构成,以及契机和瓶颈,作出简要分析。
手机监控的应用本质
20年前,英国剑桥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用一个摄像机镜头对准咖啡壶,用电缆线将其与教室里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自此世界上第一个网络摄像机诞生,实现了基于网络的远程监控。远程监控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减轻人们劳动付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使命。当前,手机监控是最彻底的远程监控模式。
随着3G牌照的发放,带宽这个手机视频业务的物质条件问题被解决,通过手机作为网络视频的显示终端成为了现实。让人类拥有了神话中“千里眼”的神奇能力,能“anytime,anywhere”地“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象,宛如在眼前一样。
手机监控是一个“面向公众的视频化信息和服务平台”,如公共信息平台,为用户发布实时的交通路况、旅游景点,免除排队拥挤之苦;可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如运营宝宝在线(随时看看家里的或幼儿园小朋友的情况)、个人监控(看看家里的宠物、门窗等);甚至作为商务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B2C和B2B商务等。视频与信息结合的服务是手机监控发展的基础,也是市场讨论手机监控的原因,手机监控作为手机视频业务的分支,是手机媒体娱乐的有益补充。
手机监控系统的组成
用户一般看到的是手机上的软件和视频,而作为一个完整的服务平台,为了能安全有效地管理和运营,涉及到与运营商整个业务平台的支撑对接。下文以运营商的模式为主,简单介绍手机监控平台的系统组成(见图1)。
支撑系统BSS
支撑系统BSS(Business Support System)主要实现对用户的计费、营业、帐务、结算、统计分析等方面的功能。
网络运营支撑系统OSS
网络运营支撑系统OSS(Operation supporting system)是面向资源(网络、设备、计算系统)的后台支撑系统,包括专业网络管理系统、综合网络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业务开通系统、服务保障系统等,为网络可靠、安全和稳定运行提供支撑手段。 [nextpage]
监控设备商一般不提供这两层的相关设备,相关设备主要由华为等网络设备商提供。作为监控设备商,需要关心的是它们的业务流程。
交换层和接入层
交换层和接入层则是监控领域常讲的监控平台(监控中心),这层是安防人士最熟悉的。
在监控中心这里主要实现信令控制、媒体交换、业务管理、用户管理、设备管理、网络管理、认证鉴权等方面的功能。监控中心由中心管理单元(CMU)、媒体分发单元(MDU)、媒体存储单元(MSU)、业务管理单元(SMU)构成。一个监控中心的管理范围被称之为一个域。CMU、MDU、MSU共同完成媒体信令控制、媒体调度、存储、分发等功能。
SMU
SMU主要完成业务管理、用户管理、设备管理、网络管理、认证鉴权等方面的功能。并通过相应接口与BSS交互相应的信息。
前端设备
前端设备(PU/M_PU)负责在CMU的控制下使用摄像机采集视频流、使用麦克风采集音频流、使用控制口采集报警信息、对摄像机云台镜头进行控制。
客户端
客户端(CU/M_CU)负责将PU/M_PU采集到的视频流、音频流、报警信息提交给监控用户,并根据监控用户要求操纵PU/M_PU设备,如云台、镜头等。CU/M_CU可再细分为集中式客户端(如电视墙)、单客户端(如电脑的IE终端)。基于手机监控应用的远程监控系统由图2所示的逻辑单元组成。
由此可见,手机监控系统中,除了显示端以及与显示端的连接不同之外,其它的流程模块都与普通的监控系统是一样的,而不一样的地方也主要由运营商和华为等设备商解决了。
不过,由于手机与PC的不同,手机接收的码流更小,无线网络对能接受的码流控制更严格,这就意味着对前端IP CAM或DVS等设备提出更高要求;同时,由于统一平台的管理,要求前端视频码流统一标准。
一般,厂商都采用ITU推荐的H.264算法来满足通信的需求。如设备解决方案需要能做到30Kbps~2Mbps的全带宽的实时视频效果,而且,需要具备多种分辨率,能从QCIF、QVGA、CIF、VGA、D1、720P等,符合从手机到高清显示的统一平台需求。
对于手机端而言,则需要手机能处理H.264的解码,这部分如果没有硬件解码或者加速的话,靠手机的CPU来解码是非常有挑战的。加上移动带宽的波动性,手机需要有对视频流的丢包容错解码能力。由于视频播放比普通通话时间要更占用手机的全部资源,转化为手机的要求则是手机功耗问题,需要能支持更长时间的视频播放时间,来满足手机监控的体验。[nextpage]
手机监控的困难与瓶颈
在产业链中,手机监控还存在两个重要瓶颈,一是前端算法的标准化问题。在完全封闭的子网系统,前端DVS/IP CAM等设备目前无法做到标准化。而实际上,如果在面对全开发的ALL IP架构下的视频采集,没有标准的话,则手机监控业务根本无从谈起。不过,现在运营商正在通过推出的监控标准——如全球眼3.0标准——来解决该问题,加上芯片厂家的积极参与,使得前端设备解决方案可以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编解码算法的标准化,大大提高了标准化的进程。如海思推出的标准H.264的Hi351x系列已经大量商用并获得市场的认同。
二是手机终端普及问题。从西方3G的发展看来,基本上3G下的手机业务都是通过运营商定制来完成的,但是中国3G现在才开始,运营商定制的手机数量还不能达到像平台GSM手机一样的数量,这个暂时也制约了手机监控的发展。现在,各家运营商也正在通过招标定制完成,相信在2009年下半年,各种3G终端的涌现会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如同样参与手机定制的海思K3智能手机平台,内嵌了H.264/H.263/MPEG4硬件编解码功能,最高能够支持4Mbps的视频码流处理,可以很好地解决手机点播、手机视频集采上传等应用,其流畅的视频效果和低功耗技术(1200mA的电池能够连续播放5~6个小时),确保了手机监控长时间使用的用户体验。
除了一些硬条件制约之外,目前手机监控的推广还有两个困难。其一,人们对新事务的接受还有一个过程,运营商推出的各种手机视频业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还需要一个过程。对此,运营商可以通过加强业务推广,加强免费业务体验等方式来提速。
另外一个困难是,对于运营商和用户来说,手机视频监控还在挑战着人们的隐私极限:不但可以知道对方在什么地方,还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看到对方在干什么......
从历来技术的发展来看,任何先进的新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往往存在困扰。就如不能排斥武器和火药应用一样,新技术本身无所谓对与错,同时,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给新技术的运用制定一套合理的运作规范。
手机监控给安防带来的新契机
运营商的介入,实现了多年来的标准化问题,这将会带动专业安防的标准化的步伐,打破原来标准分裂的格局,为行业增添了新活力,让厂家可以更聚焦个性化功能的开发。
这个由运营商发起的一个进入人们家庭生活的业务,与传统专业安防不同,它是一个全新的产业,蕴含了巨大的设备商机。消费类IP CAM、DVS会成为这个海量市场的新宠,将逐渐替代模拟设备成为市场的主流前端设备,而满足IP CAM管理需求的混合型DVR和NVR又将成为分布式后端的控制点。
总而言之,手机监控虽然只是一个显示终端的变革,但它浓缩了安防监控未来发展的所有相关技术和需求,无论是IP化,还是标准化,无论是设备消费类化还是产品更人性化,都将给朝阳的安防行业带来更蓬勃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