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使用图像生成系统StyleGAN,再通过算法和分类器对比筛选了多种人脸,然后制造了最接近真实人脸的一张合成脸,堪称万能人脸,能通过各种面部识别系统。技术成果毋庸置疑,已被提交至论文预印本发布平台arXiv上,研究课题为《Generating Master Faces for Dictionary Attacks with a Network-Assisted Latent Space Evolution》。在面部支付广泛开通、门禁刷脸普及的时代,这种万能人脸让人细思极恐。
当年人脸合成技术Deepfake的产生也引起了轩然大波。这种源自人工智能生成对抗网络(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的伪造技术,可以实现用另一张人脸图片替换掉原始视频中的原始人像。基于GAN算法的博弈优化原理,最终生成逼真度极高的伪造视频,目前已做到以假乱真。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曾将这种技术实施应用,一些合伙人用人工智能软件制作的虚拟替身,合成头部视频,为大量客户发送定制演示视频。
当越来越新的人脸合成技术向着越来越便捷的方向发展,尽可能保护面部信息成为大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今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今年4月,欧盟首次发布了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法规草案,宣布所有远程生物辨识(remote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系统都被视为高风险的人工智能系统。欧盟最新法案将高风险AI应用涵盖重大基础建设、大学入学筛选系统及银行贷款审查系统等。根据新法,这类高风险AI应用将受到欧盟严格监管,违法企业最高面临全球年营收6%的罚款。法律往往是在打假技术发展起来之前遏制违法犯罪最快捷的方法,但是也常常是滞后的方法。
因此除了法律手段,还有哪些方法能保护面部信息不被滥用?依然是社会各界探索的问题。
放租肖像权
最安全的地方反而是离危险最近的地方。个人信息安全虽然令人担忧,但是相对于普通人更加害怕信息被盗用,知名公众人物反而少了很多顾虑。其实一个人被越多大众熟知,反而面部信息是安全的。因为太容易被识破,诈骗犯很少拿公众人物的相片或视频行骗。最近有人向Hour one公司放租了脸的使用权,不失为一种以毒攻毒的办法。放租的脸被AI合成后,将配合不同的场景出现。出租者甚至并不知道自己竟然已经在世界各地做了多种类型的广告代言人,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海报主角。Hour One 公司还建立一个称之为“characters”的资料库。到目前为止,资料库已经有大约 100 人,负责人声称每周都会有更多的人加入。
FakeTagger技术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研机构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FakeTagger可以识别使用Deepfake合成的头像。FakeTagger是武汉大学的汪润等人合作开发了一个系统——首个通过图像编辑为Deepfake出处和跟踪进行的工作软件。它利用编码器和解码器将视觉难以分辨的ID信息,以足够低的级别嵌入到图像中,使其成为基本的面部特征数据,然后再通过嵌入的信息对图像进行恢复,从而确定是否为经过GAN处理的DeepFake图像,重新识别率高达95%。
元宇宙概念
探讨保护面部信息的办法除了FakeTagger,日前元宇宙技术也被设想为一种好办法。元宇宙概念被英伟达热烈渲染以后受到Facebook、谷歌、百度、网易等多个公司跟进。不久前,网易伏羲沉浸式会议系统已将元宇宙用于瑶台学术会议。虽然开发元宇宙概念的会议平台主要是给与会者更舒服、有效的会议沟通,但是未来用来保护线上与会者的面部隐私也未尝不可。随着摄像技术日臻成熟,不容忽视的是,与会者面部信息有被非法盗取的风险,毕竟会议软件Zoom曾因为没有做到保护客户隐私遭到过多方讨伐。
总 结
当越来越多的科幻景象已经成为现实,人们已经对肉眼可见的影像不再是不经思考、直接信任的态度,接受任何影像信息前多思考、多判断成了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