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字节跳动 AI Lab总监李磊离职,重返学术界,入职 UCSB担任副教授,而在去年字节跳动AI Lab负责人马维英也宣布离职,入职清华,从事人才培养和科研相关的工作。这并不是AI圈内偶然发生的事情,事实上各大巨头的AI Lab动荡非常的大,简单回顾下有:
滴滴AI Lab 叶杰平 离职;
腾讯AI Lab 张潼&姚星 离职;
百度AI Lab 吴恩达 离职;
快手Y-Lab架构调整Y-Tech;
……
为什么会这样?圈内人员表示,对于企业而言,AI Lab的投资没有得到回报,还同时面临着技术落地,竞争对手等内外界的压力,时间一长难免会产生动摇,会重新调整组织架构,导致与许多科学家的初衷相背而行。
AI Lab现状
“矛盾、低迷、脆弱”
一开始,国内大厂的AI Lab成立的初衷都是做基础研究与及时积累,很少触碰业务层面,但随着高投入无法带来直接收益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只能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与业务调整,当前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在做着业务上的脏活累活,不厌其烦地标注数据、修改模型,网上甚至有人提出科学家们已经与富士康的工艺师没有区别,无非是从研究手机边角角度比较耐摔,变成研究weight decay到底是设置大点还是小点。也有不少实验室彻底沦为算法外包单位的,这些实际上已经沦为业务部门或者支持业务部门,科学家的价值无法呈现。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大厂AI Lab虽然没有业务与工程压力,但以论文数量与质量为直接KPI,以行业影响力作为考核,简单粗暴地说便是比拼论文数量、比赛成绩,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内卷”及“焦虑”,这一两年对于这方面的投入正在减少,甚至对实验室提出“自负盈亏”的要求,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继续科研,主动去推广、落地、合作项目等等,没有时间兼顾科研工作。
总体而言,“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现状导致国内AI Lab低迷不振。
AI Lab的未来
尽管当前对于各大厂的AI Lab的看法都不太乐观,但作为企业孵化AI应用重要根据地,其意义及价值仍然是不能磨灭的。从本质上而言,科研与企业利益,两者一个是明天一个是今天,两者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回归商业化的本质也会让科研更加重视落地,也可以让企业可以获得持续性的收益,毕竟在企业只有盈利的部门才能生存下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AI大牛回归学术界可能还会持续不断发生,无可否认AI热正在回归理性。
(本文部分资料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