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科研设施的进步,全球在增强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也在持续提升科学数据的获取能力。
在12日举行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收官大会暨大数据专题会“科技创新资源大数据国际研讨会”上,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和爱思唯尔公司发布的《2019国际科技创新数据洞见》——全球热点城市比较研究报告(下称“报告”),选取了全球20个创新城市,从创新要素、科学研究竞争力、技术创新竞争力、知识转化竞争力和研发投入等为维度进行了研究。
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科研产出规模居前列,上海、深圳吸引人才优势最明显,上海顶尖科研实力提升最明显。
从创新要素来看,科技人才也是推动创新活动的核心。报告对20个城市近五年活跃科研人员数量进行统计后,发现活跃科研人员数量排名前三的有北京、伦敦和波士顿,北京伦敦活跃科研人员数量远超其他城市,在2018年分别达到了32.6万人和31.2万人。这也和两地聚集相当数量研究机构有关。
而根据活跃科研人员的所在机构变化历程,在“流入研究人员”占比表现上,除了巴黎和伦敦两个欧洲城市,中国的上海、深圳名列第2、第3名,虹吸效应明显,超过了第4名日本大阪。不过在对高水平活跃科研人员的吸引力上两城还有提升空间。
而在科研竞争力和科研表现的论文产出体量方面,北京位于榜首,上海排名第4。爱思唯尔亚太区分析数据组主管SarahHuggett介绍,上海在过去五年中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了245750篇。此外,上海TOP1%高被引论文量的增速两倍于总发文量增速,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顶级期刊上的发文量CAGR(CompoundAnnualGrowthRate)以34.4%的增速居全球热点城市榜首。
研发投入方面,对标欧洲巴黎、伦敦、柏林三城市,上海研发投入强度最高,是伦敦的3倍多(数据截至2019年5月30日),并呈现投入增速最快,GDP弹性系数较好等特点。而在R&D投入产出来看,上海顶尖科学研究能力突出,边际产出率在国内城市中最高,分别是北京的1.4倍,香港的1.6倍,深圳的9倍。并且处在一个边际产出率增长的态势,也就是在国内城市中增加同等投入,上海的顶尖科研成果产出量最高。
上述这几个指标也和上海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推进速度相符。如今,上海在提高科创“热度”和“浓度”的同时,也在原始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重点发力,并探索科技体制改革。5年间,中国每年的十大科学进展,上海均有成果入选,50项重大进展,上海牵头或参与11项。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城市和我国其他城市在科技布局上有所区别,它们定位是世界级的创新之都,因此需要在未来20-3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布局改变世界的颠覆性原创技术。
而在上海发力的重点领域上,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和集成电路为例,报告显示,上海在三大领域的活跃科研人员数量均居前三,科研实力也都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上;其中在人工智能领域优势最为明显,无论是活跃科研人员数量,还是发文量和被引用量排名都是全球第二。
如今,AI已上升为上海优先发展战略。继2017年11月率先发布《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后,2018年再度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围绕集聚高端人才、突破核心技术、推进示范应用等五个方面提出了22条具体举措。
数据显示,上海已集聚了全国1/3的人工智能人才,超过10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泛人工智能企业超过3000家,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超7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梯队。今年,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也相继启动。随着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在即,去年大会的20个签约项目已全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