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出行打车难的问题,但在初期的运营期间暴露出安全漏洞,乘客人身安全无法得到有力保障。为了进一步提升平台的安全保障力度,滴滴出行平台在过去“人像认证”和“三证验真”两大安全举措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适时扩大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并对一些特殊出行场景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
其中,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平台在过去刷脸完成认证后才能接单的基础上,增加了日常随机抽检验证、高投诉率司机验证、变更信息认证、顺风车夜间或长途订单验证等多场景应用,进一步规避了司机间私自借用他人账号出车的问题,严格确保驾驶员与注册人一致。
此外,对于长距离出行的跨城顺风车,由于风险更高,平台在国家统一要求之上进一步作出规定,车主驾龄至少要在三年以上才有资格带他人一起合乘出行。同时,车主的信任值和安全驾驶得分也较市内顺风车有更为严格的规定,信任值过低或有危险驾驶记录的人员都无法在平台接到跨城订单。
得益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通过对司机安全画像,对风险订单硬性排除,对司机精准培训管控,安全教育全量触达等方式,滴滴安全管理效率远高于传统出行企业。据统计,2016年全年,滴滴出行运营里程接近传统出租车行业的五分之一,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仅为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十分之一。滴滴每百万单交通事故死亡率和每亿公里交通事故死亡率分别为0.021、0.28,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0.037和0.47相比,大幅降低了40%。
滴滴一直致力于以科技手段完善平台的安全保障。从2016年至今,滴滴持续推动出行行业安全生态建设,专门设立安全管理委员会,陆续上线五大安全措施,推出“百川”司机培训教育体系和驾驶行为感控系统“滴滴护航”,积极与国家多个有关部门携手合作,推进各大安全措施的覆盖工作。
作为深耕人脸识别多年的安防企业,英飞拓表示,滴滴出行此举在保障出行安全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生物识别技术在更多行业的推广和完善,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安全生态建设。随着越来越多安全科技功能的推出和完善,整个出行行业也将迈入一个更健康、更有序的发展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