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温湿度数据监测
一家专注于将农业物联网与农业生产技术深度融合的公司“慧云信息”创始人2012年和一位曾经在美国做过农业研究并拥有自己的葡萄园的新时代农业人达成共识,双方决定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搭建葡萄园的自动化系统,两个月后,一个简单的物联网搭建了出来。管理者可在手机上查看大棚温度、湿度,数据每分钟更新,当温度超过限定值便会报警,同时启动喷雾降温系统。
第一阶段的物联网平台重点在于解决葡萄生长过程中各项环境指数的实时监测,但当代中国农业生产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非标准化,即在安全性、品质、规模上,都很难得到控制;二是对农场工人的管理没有流程化、任务化。这两个问题则暴露出了农业生产在生产管理方面的需求。
第二阶段:智能监测和生产管理
如何同时兼顾指数监测和生产管理,2013年,双方决定搭建“智慧农业云平台”,平台包括智能监控和标准化生产管理两大板块。前者拥有网关(Gateway)、数据采集器、传感器、控制器等硬件,能监测温度、湿度、土壤、风速、光照等项目。后者能分发生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等。
6个月后,云平台正式上线。截至2015年年底,产品共在180个农业基地铺设,涉及的农产品包括葡萄、香蕉、水稻、蔬菜等。在此期间,云平台还扩充了农产品溯源系统和农技指导两个模块。
第三阶段:数据模型分析 生产指导
随着客户不断累积,“慧云信息”创始人发现中国农业的情况太复杂。很多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完全没有标准化,全靠人的感觉判断。于是决定除了给用户提供硬件设备、完善物联网外,还需把农业生产的过程进行梳理,设置真正的标准。于2015年年底,团队开始策划“葡萄管家”项目。
团队将气候、土壤、农事流程、生理指标四类数据标准化。运用各类传感器了解当时作物的生长状况,再经过识别叶面图像、数据模型分析后,向客户提供标准的生产指导。
比如,在3月~6月做叶面识别时,若发现白色元素超过整体面积的0.2%,且过去7天的平均气温在17.5℃~20.5℃之间,平均湿度在70%以上时,系统就能自动做出灰霉病的判断。团队以“夏黑”、“阳光玫瑰”两个品种在广西、广东区域标准化生产为限定条件,找到了农业专家和葡萄种植大户询问经验,不断测试、调整每个生产阶段、环节的标准化数据。2016年2月,“葡萄管家”正式运用到葡萄种植中。5个月后,首位客户的葡萄园丰收,每亩产值从过去的1.2万元增加到2万元,收益提升70%。
截至目前,“智慧农业云平台”已在广西、云南、黑龙江等500个农业基地搭建;“葡萄管家”则管理着3000亩葡萄园,每亩产值平均提升50%。
(本文素材来源于铅笔道penci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