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党组会议,要求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整治红顶中介,由此拉开中央根治清理红顶中介的序幕。
红顶中介危害及分类
“红顶中介”是一种腐败现象,通常是当地政府通过资质、认证等行政审批权的管理而形成的红利。通常以服务费、会费、协作费、咨询费的名义,指定机构收取费用。红顶中介的存在极大地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给企业运营成本带来负担,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红顶中介主要有三类:
一是由政府转型过来具有审批权的组织,他们过去就是政府部门,后来变成了协会;
二是捆绑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协会,主管部门有一部分职能隐藏或者直接委派给这类协会;
三是一些政府主管部门领导退休下来以后,在里面任职。
从2015年开始,国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要求清理“红顶中介”服务。首当其冲的便是环保部门。2015年2月9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巡视情况,直指环评机制下的六大腐败问题;3月25日,环保部发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方案》。2015年底,环保部直属的8家环评机构已经完成脱钩,并且全国各地还完成了140家环评机构的脱钩工作。2016年2月18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外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对于“红顶中介”问题,今年将再完成200家环评机构的脱钩工作。“我讲的脱钩是彻彻底底的脱钩,人员完全脱离,财务全部脱离,没有任何资产方面的联系。我们就是要从制度上解决‘红顶中介’问题,避免出现一个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况,从而保障制度执行的公正性。”
报警运营服务商业化迫在眉睫
据相关人士透露,去“红顶中介”将成为常态,相关行业也正在逐步深入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安防行业,由于涉及到很多政府相关的资质审核与颁发,所以“红顶中介”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安防行业去“红顶中介”也是迫在眉睫。
以报警运营服务行业而言,虽然在2009年开放相关民资进入,但政府及公安部门仍然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更是将外地报警运营服务公司排挤在外,让报警运营服务企业在市场拓展与服务范畴上受到限制,行业长期的封闭和缺乏创新,从业企业规模小、经验少、资金力量比较薄弱等特征,甚至一些企业的报警运营服务还带有一部分行政服务的特点,没有完全商业化。最终造成服务收费标准不一,市场占有率低,企业运营标准不够规范等弊端。
据统计,自从报警运营服务向民资开放以后,我国联网报警运营行业市场规模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2015年底,国内报警运营服务市场总值预计将达到400亿。安防企业如大华股份、泰科安防、豪恩安防等都在加大力气投入报警运营服务相关业务的展开。
我国报警服务行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目前大致的运营模式有三种:一是报警服务公司运营的联网报警服务中心,拥有自建的接警中心平台和出警队伍;二是具有相关背景的保安公司运营的区域报警中心,在公安局110指挥中心设置接警中心,由公安队伍负责出警;三是面向社区、住宅的民用市场,针对家庭报警服务,由物业运营的局域网联网报警中心。
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报警服务企业大概有三千家左右,但大多数都为各地公安所属的保安服务公司,市场比较封闭,大的运营服务商很难撬动这块市场。又由于这些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主要进行本地化的报警运营服务,跨行政区域经营的服务企业比较少,所以缺少长期的规划,再加上人才匮乏,技术相对的落后,导致运营模式单一,利润不高,基本处于微利或维持状态。
报警服务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企业在前方扛大旗往前冲,但如果这个市场没有开放,市场占有率持续分散,一线企业投入的精力与资金就会大打折扣。如何突破报警服务行业企业地方保护的牢笼,考验着整个报警服务行业上层管理者与精英的智慧。与此同时,在统一标准方面,报警服务行业各方现在仍然无法平衡错综复杂的利益群体,以及拿出可行的方案规避潜在的各种风险。行业的发展虽然在空间上受阻,但在时间上注定无法进行长期阻扰,市场的发展趋势最终会倒逼着行业市场进行深刻的变革。
所以在《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实施后,首先可以预测,报警服务企业的整合是大势所趋,企业之间的合作会更加频繁;其次,地方政府对有技术优势,重研发、搞创新的企业会加大支持力度,报警服务的行业领头羊或许会脱颖而出;最后,从技术层面分析,全国性跨区域的报警联网的网络化平台将是主流的发展方向,报警联网服务将会更加的高效、稳定和实用。
在实现行业的市场化、商业化之前,政策的支持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当前维稳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实现报警运营服务市场化的公平竞争已经迫在眉睫,“红顶中介”现象不能成为阻碍行业健康发展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