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亿市值路径清晰、渐行渐近
公司自2010年上市以来,通过完善业务布局、区域布局,拓展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在收入规模、盈利能力及业绩持续性等方面均已实现质的跃升,公司百亿市值的成长路径已十分清晰。
1、业务布局:沿细分领域扩张,各领域均做到行业数一数二。
(1)轨道交通:先后承接深圳一号线、三号线、四号线(AFC)、五号线以及成都二号线、三号线、长沙二号线、大连一号线等地铁综合监控系统项目,成为业内为数不多的拥有2条线以上地铁综合监控系统业绩的几家公司之一。
(2)商业建筑(酒店):在酒店智能节能领域市占率全国第一,2012年全国新建154家五星级酒店,其中约20%由公司提供智能化和节能服务(含设计)。
(3)住宅建筑:业务承接量位居全国前列,已与恒大、恒基、雅居乐等客户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跟随业主走向全国,其中恒大地产60%以上建筑智能化由公司提供。
(4)大型公共建筑:先后承接深圳市民中心、深圳京基中心、合肥政务中心、遵义市城市规划科技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的智能化及节能项目。
(5)医院、数据中心:公司曾成功实施过中山、东莞的医院以及腾讯、中兴、华为的数据中心项目。今年以来,公司积极开拓数据中心、医院等新业务,已签订洛阳市中心医院、广西钦州市中医院、东莞松山湖数据中心等项目。我们预计今年这两块业务订单将实现爆发增长。
2、区域布局:立足华南、拓展全国,市占率稳步提升。
公司通过收购上海联欣及北京德润,目前已形成以深圳为中心的华南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以联欣为运营平台)、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德润为运营平台),以及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市场等四大区域布局,华南以外营业收入占比从2007年的17.9%提高至2013年的66.2%,我们判断华南外市场占比将继续延续快速上升趋势。
3、产业链拓展:聚焦绿色智能节能,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聚焦绿色智慧节能,在主要领域均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公司在地铁综合监控系统、中央空调节能改造系统、城市能源监测管理平台、安防门禁等领域均拥有自身核心技术。公司是业内为数不多的拥有2条线以上地铁综合监控系统业绩的公司之一。在中央空调节能改造、水蓄冷系统改造等领域拥有核心产品,获批组建广东省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其中“中央空调电机系统效率优化技术产业化”项目曾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补助。在安防领域,公司一卡通产品曾参与制订2项国家标准,拥有安防门禁行业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卡一卡一密方法”技术发明专利。城市能源监测管理平台系业内首创。
“技术+金融”,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公司建筑节能EMC模式获评“2012中国商业模式最具增长潜力奖”,其中效益分享型的建筑节能EMC业务量位居全国前列,2010年创新“能源站”商业模式,把EMC业务拓展至新建建筑领域。金融模式创新方面,公司设立深圳前海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预计可撬动 20亿元融资;向北京银行深圳分行申请5亿元买方信贷额度,用于开展智慧医院建设项目;后续类似创新将驱动超常规发展。
并购扩张不断完善产业链。公司通过收购黎明网络,拓展至轨道交通AFC领域。收购北京德润,业务链向前端绿色建筑咨询环节延伸。收购上海联欣科技,进入强电及节能领域。公司在非公开发行预案中明确表示,将依托资本市场平台,从横向、纵向寻求产业投资并购整合机会,实现跨越式增长。
二、百亿市值后公司成长路径的前瞻判断
8月1日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获得证监会无条件通过,若按照发行后2.558亿股本及2014年8月8日收盘价29.11元计算,公司发行后市值将达74.5亿元。我们对公司短期内快速成长为百亿市值公司十分乐观。
假若公司市值达到百亿之后,后续成长空间在哪里?我们的前瞻性判断:1、以智慧城市统领,从单体建筑拓展至建筑群,再拓展到社区园区,最终拓展至整个城市。公司在2014年中报中指出,公司已逐步形成了智能建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数据中心等细分应用子行业的相对竞争优势,支撑公司由建筑智能化集成商向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服务商转型。我们判断从单体建筑到整个城市的转型将极大拓展公司业务成长空间,项目单体金额将快速上升,且公司可拓展至业务范围更广的其他领域。
2、依托能源监测管理平台、IC卡等核心系统/产品,占据大数据流量入口,实现从工程服务到运营的转型升级,业绩更持续、更稳定。(1)公司已完成了深圳市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的搭建,掌握了深圳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数据,为后续开展城市级建筑节能改造服务提供了良好基础, 若成功实施可在其他城市快速复制。(2)达实门禁系统在2014年6月品牌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一,发卡量位居行业前列,广泛应用于校园、工业园、政府公共建筑、企业等上千家大中型单位,后续若结合便民支付、智能停车等相关领域,可拓展相关领域。
3、金融模式创新及外延扩张助力,规模能级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