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城化粪池沼气量多少,事关周边市民、商铺安全。从2008年起,重庆市陆续开始为主城化粪池、下水道安装“电子眼”,迄今已安装近900个,基本实现危险气体24小时监测。据了解,目前主城各区正加大力度,在加油站、餐饮场所、商圈等重要地区周边下水道安装监控设备,力争实现重要地区下水道有毒有害气体在线监控全覆盖。
“我们这里的数字城管中心只有3个人,要盯紧区内198个监测点。”北部新区数字城管指挥中心主任肖洪明介绍,没有安装监测系统前,每年我市都有下水道或化粪池爆炸的案例。出于安全考虑,肖洪明所在的北部新区在窗口地区、公共场所、旧居民区、老厂区、没有物管公司的转非安置小区,为198个下水道和化粪池安装了监控设备。
“电子眼”是如何预警的?
在大竹林街道办事处可以看到,一个貌似“铁饼”的监控设施,被安装在地面上的一个小盒子里。小盒子一边装有天蓝色的抽气泵,另一边是探头。如果某个监测点甲烷浓度异常,数字城管中心人员3秒钟内即可收到手机短信,并立即将此信息电告相关责任部门,后者30分钟内必须派人到达现场,通过敞气、加水稀释、清掏、清洗等手段,迅速排除险情。
“数字城管”让城市井井有条
10月23日,重庆渝北区黄山大道东,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数字城管中心”)。
有市民投诉“建新西路竹林酒店旁人行道上有玻璃随意堆放”,12319热线值班人员立即将此信息转发给江北区监督中心,并要求1天内处理完毕。
“在此之前,市民投诉的问题平均处理时间是一周。”数字城管中心人士介绍,“数字城管”系统是2009年投运的,因为减少了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投诉处理效率比过去提高了近5倍。
一张网
覆盖主城建成区几乎每个角落
“数字城管”是如何实现对城市的高效管理的?
一张精密的网(万米单元格管理法)、一个精确的代码(城市部件管理法)、一条热线(12319)。这“三个一”搭建起市政部门与市民之间良性互动的桥梁,并得以共同清除城市管理“死角”。
所谓万米单元格,是以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每个区域管理范围划分为若干个网格,若干个网格组成一个管理责任单元,在空间上和组织层次上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各自负责的网格化管理责任范围。换言之,整个城市被划分为一块块“责任田”,指定专人进行“田间管理”,将庞大的城市打理得井井有条。
两年多来,这种网格管理模式在我市主城迅速推进,目前覆盖范围已达500多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主城建成区全覆盖。
一个代码
让每一盏路灯都有“身份证”
市政设施种类多、数量大,要对这几十种、上百万件设施的情况了如指掌并及时维护,就得城市部件管理法“上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