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绿色在人们的生活中象征着清新与活力。尤其随着这些年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负债,更是使绿色的概念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共识。而对于安防产业来说,由于行业中的大多数产品都是需要二十四小时的不间断工作。因此,安防行业的"绿化之路"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本身在工作中耗能的转变。
绿色安防的潜在突破口
无论对于环境的保护还是破坏,它无疑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此前安防市场的规模还处于被抑制的状态时,安防产业无论是在耗能还是节能的体现上都不是十分的明显。不过,随着近来安防市场的不断扩大,产品的节能措施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看重。
监控镜头的节能方向
目前,监控摄像机可以说是监控领域中耗能较大的设备之一。由于要面临全天候的工作现状。因此,它所带来的能源消耗无疑是巨大的。尤其对于具有夜视功能的监控摄像机来说,红外灯的应用不但提升了设备空间的温度,同时也大大的加强了设备能源的消耗,以及对设备本身零部件的损害,以至增加了相关设备的隐性支出。
目前,对于监控设备红外的脆弱短板我们还并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可以试想,如果能够通过对监控摄像机的电压进行合理的控制,更好的把握监控摄像头的额定功率,那么受益的不仅仅是红外寿命,同时对于减少因温度过高而带来的高负荷功率,使监控摄像产品应用变得更加节能,也同样有着很大的帮助。
存储环节的节能策略
随着前端监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处在整个系统后端的存储环节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当硬盘的存储容量增加之后,硬盘所需的电能也随之增加。有资料显示,目前1T的硬盘存储消耗的功率一般都在14W以上,而通常一般的dvr存储设备都要安装2到4块硬盘,如果要是高清存储或者是需要长时间保存的话,硬盘的数量甚至要达到原有的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单单在硬盘工作中所消耗的功率就要达到百瓦以上。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非常大的能源支出。
目前来看,休眠是dvr设备减轻能源消耗的主要方式。相对于pc式dvr,嵌入式dvr有着更加便利的硬盘控制能力。Pc式dvr则受制于windows系统的整体控制性,因而对硬盘单独工作能力的把握上还是相对欠缺的。虽然现在已经有一部分技术可以支持对硬盘的单独控制,但是无论是从技术完善程度还是用户认可度上来讲,依然有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降耗芯片实现实质性节能
作为安防设备的核心部件,在芯片的环节节能是大家最容易想到,同时又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它的注意到在于它作为设备核心的特点,而容易被忽视的特点在于由于它及其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没有太多的生产企业敢为芯片"断奶"。
不过对于一些大的企业来说,芯片节能已经早早的酿入了自己的计划中。从十多年前开始,一些有着很强开发能力的企业,通过在芯片和压缩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对众多的芯片进行压缩和整合,从而渐渐的改造出了更多的低耗能的DSP芯片,也开启了安防产业节能化的大门。
成本与观念挑战绿色安防
除了上面提到的技术自身因素以外,新能源应用技术的崛起也给安防节能注入了更多的强心剂。在这其中,风能和电能是当前安防新能源应用的主要资源。如今已经有不少的地方通过风能和光能的互补发电支持安防监控设备的工作。在节约电能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在线路搭建上的成本投入。
成本与观念挑战绿色安防
俗话说,任何的改良和改革都会遭到旧势力的阻碍--当然,这是对于人来说的。不过绿色安防在推广的过程中,也同样遭遇着来自旧有因素的阻碍。而这两个"旧"则来源于意识和成本。
首先来说意识。目前,随着大家安防意识的提升,安防设备也随之渗透到了更多的领域,用户的经济层级也随之拉开。因此,这种差别的出现也间接造成了对安防节能认识的差异。在当前的用户中,行业用户与企业用户对于绿色安防的意识显然要强于小型企业和一般家庭用户。这主要是后者在节能意识上总体相对薄弱,因而也更容易忽视安防节能在后期上所带来的效益。
此外,就是成本因素的影响。由于当前基于新能源立足的安防设备,成本总体维持在一个高位的水平,有的甚至成本是普通产品的两倍以上,这种经济上的差异不是新技术能够在日后的应用中可以弥补的,因而让用户觉得类似技术有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此外,作为一个新的应用技术,新能源在当前整体应用中还处于一种试验的状态,所以设备的稳定性显然是不可过高期待的,而对于普通客户来说,几乎没有太多的人愿意为一个不成熟的技术做试验品,所以用户的这种回避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节能将成趋势道路依然遥远
在当前这个大趋势下,节能在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我们的安防领域也同样不会例外。尤其随着近些年从政府领域的重视程度来看,各行业在节能环保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将会在未来得到一个更加明确的方向。这也注定了节能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且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不过,虽然我们的节能环保已经喊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对于设备来说,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绿色设备、节能设备?以安防领域来说,安防产品的节能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要有什么样的技术支持?稳定性是什么样?在应用上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覆盖面?甚至来说不符合标准的设备要遭到什么样的处理?这都是需要在今后逐步完善的,或者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买到"平价"的节能产品,这都是需要在今后不断完善和突破的。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这一天显然还离我们有着很远的距离,它需要技术,意识以及政策的共同作用力来慢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