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具体体现。国家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的发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和技术支持,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又助推和带动了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经历了十几年的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在步入成熟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教育事业步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极其难得的新机遇、新挑战。2011年是《“十二五”中国教育规划纲要》第二个年头,国家再次明确了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使得中国教育产业也将迎来一个长足的发展机遇期。
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管理工程,对实施设备、经费、管理人员的建设都有很高的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几十年来,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呼吁与重视,教育投入的增加、市场的需求以及技术手段的革新等等方面的因素促使着我国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提转自升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运作的新时期。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高校、中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本校的硬件配置、网络建设等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很多重点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其他学校也多方筹集资金准备开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些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初具规模。
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被大学接受的同时,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所接受,并积极推进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似乎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代名词,成为学校建设中新的发展方向,成为学校基本办学和办学水平的标志之一,包括班班通、校园一卡通、校园安防、校园广播、高校数字图书馆等在内的数字化校园应用工程也在推动着装备市场不断的扩大。[nextpage]
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尚存在着以下一些观念和建设上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数字化校园建设呈现以下问题:
(一)重视技术应用,忽视教育理念转变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从物质层面上看是网络及设施的建设,但实际上应是信息化教育的具体体现。而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只重视技术应用,忽视教育理念转变的现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不单纯是技术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教育所带来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转变。只有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二)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及应用
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存在着重建设、轻软件建设及应用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投入大,收效小。很多部门配备的计算机档次很高,但利用效率不高。其次,各种硬件设施完善,但与之配套的软件和资源则显得相对贫乏,存在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情况。在软件的建设方面,许多教学软件相对缺乏,在资源建设方面,数字化校园需要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内容的支撑,学校对教育资源库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大。
(三)重视校内的信息化建设,忽视校外的资源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现在各种网络的发展都十分迅速,可供利用的资源也层出不穷。但有很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校内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对校外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这就使得教师或学生在资源的查找中,要多花很多气力,多走许多弯路。如果能把各种与教学相关的信息,由专人进行分类、整理,会使相关的检索工作变得轻松,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师、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四)重视管理系统的建设,忽视教学系统的建设
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功能。但在现在许多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而对于教学系统的建设,则显得相对薄弱。特别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网络教学系统尚未进入到实质性的应用阶段。很多学校的远程教育,也还处在单向信息传播的阶段,缺乏真正的师生互动。
此外,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费短缺现象仍然存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经费短缺的学校占总数2/3。同时,“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也被认为是学校教学信息化发展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在学校里学生依然得不到足够的计算机来使用。我国学校经费来源单一性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nextpage]
构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意义及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化校园的建立,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使得教育迅速走向网络化和数字化,同时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并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教育环境和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1、数字化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知识全球化和民族素质提高的教育要求,信息化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数字化校园的变革是对教育的严峻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所以,数字化校园的变革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对教育理念的变革。教育理念的改变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和核心,只有让教者、学者双方认识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能彻底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人才的培养机制,从而跟紧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第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字化校园的建立,结束了以书本、粉笔、黑板为主的传统教学时代。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引入,给教师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改变了以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开放教育和以学生自主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自学与解答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将被大量应用于课堂。
第三,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了教学形式的创新。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构造多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网络课堂、电子阅览室等。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环境,把抽象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数字化校园与教学内容的更新。数字化校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使得所传授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静态的书本,数字化音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交互网络技术使得教学内容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最佳效果。
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涉及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等多方面的变革。在实践中,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基础,与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相协调。并借助数字化校园广泛推进的这一契机,打造规范化的数字化校园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nextpage]
2、数字化校园建设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校园网络建设已逐步成为学校的基础建设项目,更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大多数有条件的学校已完成了校园网硬件工程建设。然而,多年来都对校园网的认识不够全面,甚至存在很大的误区。例如: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简单的项目,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没有深入的认识到校园网建设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认为网络建设越高档越好,在建设中盲目追求高投入,对校园网络建设的建设缺乏综合规划及开发应用;认为建好了校园网络,连接了Internet,就等于实现了教学和办公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而缺乏对校园网络的综合管理、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应用培训,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积累等等。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校园网络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所应发挥的实际效益。
建立无线校园网已成为现代化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校园网用户有多种需求,如网络信息点流动的需求、难以布线区域网络的建设、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率的需求、降低成本和保护投资的需求等,这些迫切的需求都可以通过无线校园网的建设找到完美的解决途径。
谈到数字化校园建设,如今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教育云”。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迁移称之为“教育云”,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了教育信息化所必须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这些资源经虚拟化之后,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该平台的作用就是为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
在数字化校园领域,另一个热点概念渐成气候,那就是物联网。目前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很多企业都提出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物联网理念,但教育中的应用体现还没有一个规范性的标准。未来物联网的发展三大趋向:统一化、趋向民用产品与职业教育应用、侧重于应用开发方面。
随着国内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发展,校园网已经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现今的校园网不仅应具有更高的带宽、更强大的性能以及保证校园网无中断运行的高可靠性,还必需能对不同数据流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以便有效和充分的利用网络传输带宽。同时,伴随着校园网络应用的深入,现代校园网还必须要有一整套从用户接入控制、病毒报文识别到主动抑制的一系列安全控制手段,才能更有效地阻击病毒和黑客的攻击,有效的保证校园网稳定运行。为了应对网络规模日益扩大所带来的维护工作更加复杂的需要,现代校园网络还应具备更智能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将网络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因此,可以说今日的校园网建设有着比传统校园网建设更高的要求,采用整体的网络解决方案构建一个安全可靠、性能卓越、易于管理的校园网络也就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