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葡萄已过了采摘期,但为了来年还能大丰收,采摘后对土壤进行施肥、松土、浇水等工作仍不可懈怠。而嘉兴南湖区大桥镇的一些葡萄种植户却有些偷懒--不必每天往地里跑,一个短信就可以控制水泵的开启和关闭,足不出户就能随时知道田里土壤的水分含量。
在传统的葡萄种植之外,在大桥镇兴起了"物联网"种植,为葡萄棚配上了"物联网保姆"。嘉兴市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屹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物联网"种植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只有亲眼所见,才能感受它的神奇。初冬微寒,穿过田间小路,来到嘉兴市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在理事助理沈剑的带领下,在大棚内。每个葡萄大棚的水泥立柱上都安装了书本大小的铁盒,沈剑说,这些是控制器和负责信息采集、传输的节点,由无线控制与传输系统、各种感应器组成,是物联网最关键的"神经末梢"。
这些"神经末梢"最终汇集到棚外的水泵间。在水泵间发现,除了水泵之外,还放着一个单门冰箱大小的设备。沈剑说,这是物联网项目中的"综合信息柜",用于发送数据。
说话间,沈剑用手机输入一串代码,给眼前的"柜子"发了一条短信。3秒钟后,"柜子"便有了回复。"这些数据显示,现在大棚温度27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73%,土壤湿度69%。"沈剑又输入另一串代码发给"柜子",不到5秒钟,一旁的水泵就自动打开,棚内开始自动喷灌作业。沈剑笑言,每天一睁眼,他就会跟"柜子"发短信,"它是我的'老相好'。"
"都说葡萄精贵,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很高,是水果里最难种植的。有了物联网,控制这些都不成问题。"今年的大丰收,让朱屹峰心理踏实了不少。聊起这个农业物联网项目,这个"葡萄种植大师"有些滔滔不绝,对这个种植新理念十分看好。
大桥镇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之乡",这里生产的"无核四号"、"藤稔"、"红皮球"等品牌远销全国各地,具有良好的口碑。朱屹峰告诉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从1993年起开始种植葡萄,深深体会到葡萄给自己和当地农民带来的甜头。
但是,江南多变的天气也让葡萄种植户们吃尽了苦头。
"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对葡萄的产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江南地区气温多变,温度、湿度比较难控制。"朱屹峰说,葡萄种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又属于技术性产业,以前种植户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和身体感觉去估计,不够精确,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和品质。
今年7月,大桥镇政府与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合作,联手开展葡萄大棚物联网示范项目。该系统不但能精确自动监测控制大棚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还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查询这些数据,同时,通过手机上网,可能实时看到大棚内的高清监控视频,察看大棚内坏境变化情况。
物联网项目启用后,不但让毛估变得精确,更重要的是,让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朱屹峰说,葡萄一季下来光浇水、施肥的人工成本就能省下1500元。一般情况下,一个有规模的合作社下面有1000左右亩葡萄田,就能省下150万左右的人工成本。"这些都是省出来的利润啊。"朱屹峰说。
据了解,目前,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在大桥镇的3个较有规模的合作社设立了示范点,用于高科技葡萄种植。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种植养殖方面的应用,在嘉兴将是一个开始。大桥镇副镇长钱兴华说,目前农业物联网项目还处于试点阶段,一些设备和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成熟之后,普通农户也可以雇上"物联网保姆"。
"物联网的葡萄熟了,不久以后,物联网的水稻、生猪也会熟了。"钱兴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