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我们小组将拿出6个物联网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明年年底将完成两个行业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在近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举办的物联网技术与信息化应用高峰论坛上,传感网标准工作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如此表示。
一年多以前,物联网在我国还是个全新名词,而今天,我国在物联网的关键领域——标准方面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并且在某些方面,我国在全世界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
国内外同步
发展物联网,标准需先行,对于这一观点业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并且将其体现到了具体工作中。
前述传感器标准工作组只是我国研究物联网标准的组织之一,其它一些较为有名的组织包括物联网标准工作组、CCSA(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等,他们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物联网标准工作组组长张琪表示,今年11月份该小组有望提出中国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初步框架方案;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党梅梅则表示,CCSA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也已全面启动物联网及泛在网相关的标准化组织工作。
在国际标准方面,相关标准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国际上较为重要的物联网标准组织包括ITU、ETSI、3GPP、ISO、IEEE等,其中ETSI主要负责分析M2M的市场需求,目前已经完成了SA1阶段的需求定义。”未来移动通信论坛WG4工作组副主席王映民博士表示。ITU标准化局主管比勒尔则透露,ITU在行业标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关于安防系统和标签一体化系统的相关标准已获通过,此外,ITU已经出版了一些基本性的标准。不过,从比勒尔演讲所用的PPT中可以看出,这些标准大多集中在网络层,较为核心的传感层和应用层则涉及较少。
“总体来说,目前物联网的国际体系尚未形成,中国应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参与标准化的推动,力争占领信息产业界的制高点。”国际电联副秘书长赵厚麟呼吁业界继续关注物联网标准的发展,并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
“群龙无首”的困惑
多组织参与制定物联网标准有利于深入研究行业标准,然而,多组织的隐患也显而易见。
“物联网的国际标准组织众多,且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标准。”在党梅梅看来,标准组织过多是首要的问题。她以智能家居为例进行说明,“仅仅智能家居,就涉及DLNA、PLC、UPNP、ECHONET、消费电子产品CEB标准、各种综合布线和总线标准、智能建筑及多媒体标准等,这些标准会涉及到不同的组织。”[nextpage]
分散的研究模式也造成了研发力量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不利于聚集各方优势加快标准的推出。此外,最显而易见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同一个领域或者同一个技术的标准,如果有两个组织同时研发,那么哪个是权威的标准?这无疑为各国的标准机构带来了困惑。
面对多组织的状况,国内某运营商领导人表示,它们的做法是先把自己的应用做起来,促进应用的规模推广。
党梅梅建议,我国在标准化制定方面要拧成一股绳,形成统一的合力。“我们国家的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当前需要首先梳理标准,协调产业链各方广泛参与,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制定统一的标准。”
行业标准为短板
目前,物联网应用在智能汽车、智能电网、智能医疗等方面已经获得了一些突破,不过与实际应用先行形成对比的是,相关的行业标准并未完全建立起来。“物联网分为三个层面,传感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标准也分这三个层面来制定,相对来说,网络层的应用较为成熟,而传感层和应用层的标准尚存欠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张晖博士表示。
尽快建立行业应用标准因此成为当务之急。比勒尔则建议,政府在行业应用标准制定方面应该发挥主要作用。他举例,目前,美国FCC出面协调行业内各方面力量制定了智能电网的统一标准,避免了不同公司之间的不一致造成的损失。
在中国移动无锡物联网研究院院赵立君看来,除了行业内标准的统一,不同行业之间标准也需要统一。“目前物联网应用处于初级阶段,以行业自建为主,行业特色特别明显,不同行业建设的系统的技术体系结构不一样,缺乏信息的共享和信息挖掘。信息无法共享就不能挖掘其背后更大的价值,限制了物联网价值的发挥。”赵立君表示。为此,他呼吁打破行业之间的藩篱,形成统一、融合的物联网标准。
实现不同行业、各种物体之间的互联是物联网的最终愿景,然而赵立君坦言,这样的目标实现起来涉及很多协调工作,这其中更需要政府做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
Link:国内外的物联网标准化组织
目前,国际上的物联网标准组织有ITU、ETSI、3GPP、ISO、IEEE、W3C、ZigBee联盟、ANSI、GSI、IETF、GSN、国际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共有20多家。
在国内,则有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传感器标准工作组、物联网标准工作组、CCSA(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其中,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