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北京西单客流预警系统开始试运行。
位于天安门西侧的西单商业街与王府井、前门大栅栏并称北京三大最著名的传统商业区。一提起西单商业街,最先出现在人们脑海的可能不是它悠久的历史,而是整日熙来攘往的人流拥挤在并不宽敞的街道上。
为了防范由于人群过于密集而发生踩踏等情况,一套客流预警系统于9月22日开始在这个商业区试用了。
“客流量预警指标与场所、人数密切相关。大部分的踩踏事故表明,拥挤踩踏时的人群密度通常都非常高,达到每平方米4人,甚至更高。而且场所不同,人数也并不固定,在天桥、平面步行道、楼梯上的预警指标都不一样。同样密度,在平地上可能没有危险,但在楼梯上有可能就非常危险了。”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相关人员介绍。
在西单商业街的一栋大楼里,监测设备就被摆放在一间无尘的电脑房中。工作台上的液晶显示屏播放着西单各主要路段的实时监控录像,几名工作人员坐在显示屏前目不转睛地监控着。在他们的正对面,一面由几块液晶屏拼成的巨大屏幕布满了整面墙。大屏幕上显示的是用色块模拟的西单街道地图。
记者从大屏幕上看到,整套监控系统包含了19个数据采集点,分布在天桥、西单文化广场、地铁1号线出口、1号线和4号线换乘站、西单周边商场及公交站;它们用绿色圆形图案显示在屏幕上。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大绿圆点其实是由上下两个半圆组成的。
工作人员解释说,上方的半圆显示当前的实时数据,下方的半圆则预测10分钟后的数值。如果客流超过标准值,屏幕上的圆点就会变成红色,警告这个点位的人数超标。
直到下午5点半,大屏幕上的几个绿点始终没有一个发出红色预警信号,西单商业区的客流量全部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实时监视屏中,行人匆忙有序地移动着,虽然看不清面部长相,但衣着穿戴却能轻松辨认。
研究开发此系统的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介绍,预警系统在北京市是首次启用。通过安装在不同地点的视频设备,实时采集客流数据,再由无线网络传输到指挥中心进行智能分析。预警系统可以分析预测10分钟后客流是否会达到警报数值,以使管理部门提高警惕,预留采取措施的缓冲时间。此外,预警系统还能监测人群的非正常聚集、非法入侵、人包分离等异常行为。
一位该研究所工作人员说,西单商业区近年来,新增了新的大型商场、过街桥、地铁站等,密集人群聚集程度和规模都有所增大。现在,西单商业街的客流量每天有几十万人次,在这里试行客流预警系统,能更好地收集数据。当客流量超过预警值时,指挥中心会立即通知其他点位的值班人员到达报警点位,引导游人绕行报警区域。
引导疏散客流的主要途径有3个,即地铁、公交和天桥。由于4号线西单站首次在西单大街西侧设立了出入口,因此,一旦西单大街东侧的地铁站客流超过警戒数值,工作人员就会疏导客流从西单大街西侧进入地铁。这使得原有西单大街东侧的1号线客流压力也减轻了很多。类似的方法也可适用于公交车站引导疏散。
西单地区的4座天桥是监测的重点区域。一旦天桥客流猛增,西长安街街道以及西单大街派出所、城管队等都将协助行人疏散。除了对个别天桥进行限流外,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开通地面应急通道。西单大街虽然中间隔离带安装了铁栅栏,但是预留了活动门。一旦天桥上客流激增,活动门就可能会启用。
“在国外,客流预警装置服务对象主要是地铁等有特别出入口的场所,但在像西单这样的开放区域,还没有类似的预警装置。”这位研究人员说,西单客流预警系统示范成功后,可以服务于北京市及其他地区的商业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加全面地掌握西单地区的客流状况,数据采集点在“十一”之后还将向西单北大街扩展,达到40个。这套系统除了监测客流量、提供预警干涉决策辅助信息外,还可以服务于步行交通特性、步行空间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