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粗略统计,2014年我国汽车拥有量12670.14万辆,同比增长62.4%,汽车数量如此快速的增长给本就拥堵的交通带来巨大的运输压力。如今每到节假日出行,各地的高速公路都是“车满为患”,车辆因为刮蹭、进站等原因被堵在路上缓慢移动,给空气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源,所以现阶段急需出现新的技术来解决车辆与道路之间日益凸显的矛盾。
产业雏形初现
去年以来,国内以乐视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开始跨界进入汽车产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融合汽车制造产业打造全新概念的智能汽车,并且已经发布相关的概念车,这预示着智能汽车产业开始进入商业阶段。目前,以智能汽车为代表的产业发展中,全球车联网的市场产品主要以导航定位、服务和终端智能为主。作为物联网领域的一个早熟产业,车联网依靠汽车作为大众产业的品牌推广优势成为金融资本的聚焦之地。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共有数十个车联网产业基地诞生,投资金额达数百亿元,包括北京、武汉、东莞、重庆等城市,都在重金投入车联网,欲打造成全国最大的产业基地。
汽车制造商也看到了车联网的发展趋势,各大汽车厂商纷纷与华为、中兴等企业合作打造汽车驾驶的相关系统。在安防领域,一批早期涉及到汽车自主驾驶系统的企业也加大研发力度,并结合智能交通的相关业务,逐步打造安防领域的智能交通生态系统。目前车联网的主要营收也是来自平台软件开发和车载信息终端的销售,在收购预案公告中,车联网预测在2013-2016年净利润分别达到6276万元、8312万元、1.09亿元和1.37亿元。据统计,目前国内车联网的产值只有300亿元左右。
蛋糕看似越来越大,车联网已经囊括了包括GPS、北斗、制造商、运营商和服务商等企业在内总共上万家企业的参与,各地关于车联网的论坛、展会也是此起彼伏,各行各业都在有意打着车联网的旗帜进行相关的业务合作。在汽车消费市场,由于搭载着车联网相关系统的智能汽车炫酷的造型和功能正成为科技界的宠儿,主流媒体自然也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但是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虽然车联网产业的雏形已现,但其概念也炒得过了火,很多理念还没有真正的落地又喊出新的口号,非常不踏实。有业内专家和市场分析就认为,车联网还没普及开来就形成泡沫,现在的车联网就像一个虚胖的人,在资本、政府和企业的轮番炒作下不断膨胀。
极致服务是发展之路
目前从市场观察看,车联网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通过碰撞预警、电子路牌、红绿灯警告、网上车辆诊断、道路湿滑检测为司机提供即时警告,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为民众的人身安全多添一重保障;通过城市交通管理、交通拥塞检测、路径规划、公路收费、公共交通管理,改善人们的出行效率,为缓解交通拥堵出一份力;为人们提供餐厅、拼车、社交网络等娱乐与生活信息,提高民众生活的便捷性和娱乐性。
如此丰富的应用对于广大的用户来说,理应快速的得到实际应用,但结果却大相径庭,车联网的发展在走下坡路。在2015年汽车电子应用与技术论坛,翼卡车联网殷建红感慨,四年前,在演讲台上提到车联网的概念时,能从听众的眼中看到极大的兴趣,而四年后,去参与演讲的人数却已经寥寥无几,预示着车联网发展陷入低潮。
事实上,经调查发现,国内车联网的渗透率还不足1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车主并未使用过车联网产品,或者即便使用过也不具备较高的黏性,主要有三个原因造成车联网变成一个空有精美外形的空壳子。
第一,车联网系统提供的服务比较同质化,各类车载系统功能并无本质差异,功能上的同质化和可替代性,导致车主普遍对于车载系统不热衷,免费使用尚可,如果收费的话就比较容易放弃。
第二,用户对车联网技术和相关服务的认识尚浅,车联网在用户端的认知度还比较低,且很多的车载系统多过于复杂,用户难以掌握,造成不好的客户体验。
第三,车联网产品价格还没有亲民化,对大多数车主而言,车联网技术所能提供的功能与价值不太匹配,在功能服务没有成为刚需之前,车主的选择意愿并不是很大。
那么在初级阶段,车联网的发展该进行怎样的探索,我们不妨回到原点寻找答案。车联网本质上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从广义角度上说,车联网包括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建立网络、实现交互,满足娱乐、安全、效率的需求。因此,车联网应该始终以人为核心,将车、路、人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通过GPS、RFID、传感器、摄像头图像处理等装置,车辆可以完成自身环境和状态信息的采集;通过互联网技术,所有的车辆可以将自身的各种信息传输汇聚到中央处理器;通过计算机技术,这些大量车辆的信息可以被分析和处理,从而计算出不同车辆的最佳路线、及时汇报路况和安排信号灯周期。一句话概括,车联网是为了使人和车都能够实现安全、便捷、高效并提供极致服务的互联网产品。
要做到极致服务,就需要人工方式来代替机器的服务,将智能化和人性化进行无缝拼接,并至始至终都关注车主,以车主的需求为核心,通过车与云端平台连接为基础服务,实现人、车与云端平台的三环自然感知、和谐共融的车联网生态圈,将极致的服务体验放在重要的位置。
模式创新让利益最大化
任何一款产品的问世,除了推动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商业利益来做支撑,车联网的市场推广也不例外。按照传统商业的模式,企业在获得某项技术创新之后,会快速实现产品和市场化,并为之倾尽全力推动产品在销售、附加值上达到利润的最大化,而这些利润往往是企业凭借一己之力获得的。但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这样的商业模式面临极大的考验,因为通过跨界合作,原本不起眼的竞争对手或许会通过资本运作、技术的快速迭代达到颠覆性效应。对于像车联网这一涉及汽车制造商、车载终端企业、电信运营商、IT企业、硬件供应商、内容运营商、服务商为综合体的庞大产业链而言,利益共同体成为新的合作模式,如果个别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仍是作茧自缚,不能以利他主义指导市场的推广和营销,那对于复杂的车联网市场的经营将难以为继。
以某“资深”的车联网运营商为例,通过其后装市场的知名度,联合产业链合作企业,向其提供以声控导航为代表的车联网解决方案和服务支持,以业务支持平台、激活续费分润平台、服务内容资源整合平台为依托,改变硬件连接产业链盈利的单一和僵化的现状,携手共建以硬件、服务联合的生态圈,通过服务改变硬件的一锤子买卖模式,产生可持续的二次、甚至多次收益,实现利益分享与利益最大化。
在共同体的生态模式建设上,可以实现将声控电话等车联网实用服务为支点,向传统产业链上的各个重要环节,如车机厂、地图商、经销商、4S店、车主等提供个性化定制业务平台支撑,为行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车联网链条上、中、下游的合作,并且可以延伸到智慧交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几个方面形成更大的利益共同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车联网商业模式。
车联网服务将多元化
车联网带有互联网产品的基因,又涉及到传统的汽车产业,未来注定是一个多元化的产品,并且同一个公司根据用户的需求不同还能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服务。
从安防的角度看,可以提供诸如车载行驶记录仪、车辆防盗报警、视频通讯服务、交通拥堵实时画面传输等服务。从通信设备商的角度看,可以在车联网云平台、4G无线通信支持下的GPS/北斗和运营商准入协议的车载模块产品,而其他的供应商则可以提供娱乐、音效、软件等可实现可持续盈利的服务模式。
未来的竞争将十分激烈
在全球移动通信协会GSMA与市场研究公司SBD在其联合发布的《车联网预测报告》中预计,到2018年,全球车联网市场总额将达390亿欧元,较2012年的130亿欧元增长超过2倍。该报告认为,车联网或将成为一个不亚于移动互联网市场产值的超级蓝海,汽车市场将迈向“车联网时代”。
国内互联网巨头也看到了车联网隐藏的巨大商机,近些年来,BAT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数字地图及车联网业务,如百度打造的百度地图、阿里全资收购高德、腾讯入股四维图新等,企图通过数字地图的入口抢占车联网用户,因为不管车联网提供的产品多么完美,必须通过用户覆盖率来实现利益的增收。而华为则通过与车企的合作,发挥其在通信领域的传统优势,聚焦在车载通信模块领域。
安防厂商作为视频监控的领导者,在视频监控终端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可以为道路运输过程中车辆无线视频监控、集中式管理和智能调度所开发的车联网终端,并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推出视频行驶记录仪、车载硬盘录像机等车载终端和车载Wi-Fi信息服务系统等。在安全驾驶方面,也有厂商提供汽车主动安全驾驶系统,通过配备图像传感器、照度传感器、行人探测传感器、车道偏离传感器等实现车辆在夜间的安全行驶,并形成在军、警、民三方市场的小轿车、SUV、MPV、大小客车、特种车、危险品车、防爆车和装甲车等多种主动安全系统的全套解决方案。而对于未来市场的竞争焦点,也主要集中在电子警察、治安卡口、动态治安、车辆智能管控系统及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等业务上。
畅想未来智能交通场景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十年后我们再遇春节放假,全国高速公路免收过路费,但是当年高速公路变成停车场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在已经实现智能交通系统搭建和汽车智能化普及的珠三角地区,公路上的汽车不仅可以实现自动驾驶,及安全避开蹭刮、追尾等智能化动作,还可以实时查看显示屏上公路的拥堵情况,并让汽车智能选择最佳的路线,实现自动疏导的功能。同时在汽车自动驾驶的情况下,车内的人员可以实现视频通话、娱乐等功能。换句话说,智能汽车,不再是你驾驶汽车,而是汽车自己驾驶,它不仅是一个驾驶的工具,还是你在路上轻松娱乐的智能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