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旷视、云从、依图之后,同期AI独角兽格灵深瞳也开始了IPO之路。
6月22日,媒体报道格灵深瞳科创板IPO获受理,公司拟募资10亿元,投入到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升级项目等。与前三者相似,格灵深瞳在其招股书中暴露出不少相同的问题:
一、未实现盈利
据格灵深瞳招股书数据显示,其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未弥补亏损为-4,340.12 万元,同时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主要原因系前期研发投入大但收入规模较小以及实施股权激励产生大额股份支付费用所致。2018-2020 年,格灵深瞳实施股权激励确认的股份支付费用分别为 597.51 万元、30,100.55 万元和 12,949.97 万元。同时,因格灵深瞳对员工的股权激励设定了服务期,2021-2024 年预计将摊销的股份支付费用总额为 14,414.59 万元(假设不考虑激励对象离职)。公司在上市后,如果公司经营取得的利润无法弥补经营开支和股份支付费用摊销,则可能导致公司未来一定期间无法盈利或无法进行利润分配的风险。
从当前的盈利模式上看,格灵深瞳的盈利来源于向客户提供面向应用场景的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获得销售收入。但在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体育健康、轨交运维等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目前行业充斥着众多的竞争者,除了AI独角兽外,还有华为、新华三、海康威视等传统企业,格灵深瞳要突围而出有着不小的挑战。
二、客户集中,收入存在季节性风险
报告期内,格灵深瞳对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合计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78.23%、67.55%和 57.57%,集中度相对较高。如果未来格灵深瞳无法持续获得前述客户的订单或公司与该等客户合作关系被其他供应商替代,或未来格灵深瞳主要客户的经营、采购战略发生较大变化,或由于格灵深瞳产品质量等自身原因流失主要客户,或目前主要客户的经营情况和资信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导致格灵深瞳无法在主要客户的供应商体系中持续保持优势,无法继续维持与主要客户的合作关系,将对格灵深瞳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格灵深瞳主要终端客户为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大型企业。这些客户通常实行预算管理和集中采购制度,一般在上半年进行项目初期规划并制定采购计划,项目的交付和项目款项的结算集中在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因此格灵深瞳的营业收入存在一定的季节性特征,格灵深瞳的营业收入第四季度占比最高,报告期内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占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44.77%、60.13%和 44.06%。格灵深瞳销售收入的季节性波动及其引起的公司净利润、经营性活动净现金流在全年不均衡的分布,将对格灵深瞳资产流动性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技术持续变现难
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具有新技术赋能新行业的特征,不断推出新的算法模型叠加数据应用的解决方案在新拓展的行业中能否得到大规模应用,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算法模型和数据技术应用的成熟度、解决方案的匹配度、市场定位的准确度、行业客户的接受度、市场空间的容量大小等。格灵深瞳目前已在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体育健康、轨交运维等领域完成一定程度商业化应用及落地,如果格灵深瞳的业务拓展至新兴领域,相关技术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产品,或者新产品不能较快规模化生产或被市场接受,或者商业化效益不及预期无法弥补前期投入,将会对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总结
对于大部分AI企业而言,之前的资本红利已经消失殆尽,目前最重要的找到新的资金支持,毕竟人工智能行业研发难度大、研发投入高,持续的资金是企业不断研发、进步的保证。但这种模式也容易会形成新的恶性循环,AI企业转型发展或许更加迫在眉睫。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于格灵深瞳招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