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落地情况来看,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安防行业的细枝末节,从路边的“天眼”到社区的出入管理,再到家庭内的各类传感报警器,人工智能以更多产品形态渗透到安防行业乃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新基建等国家政策的推动之下,安防行业的智能化正在全面铺开。在a&s安全自动化举办的“2020年中国安防十大品牌论坛”上,来自国内六家企业比特大陆、豪恩、华为、澎思科技、以萨技术、紫光华智以及a&s主编林浩葵,针对“新基建 新机遇”这一主题进行了激烈的对话,嘉宾从不同的落地场景出发,呈现给大家对新基建热潮下安防行业的新思考,颇具参考价值。
主持人:安防知识网
比特大陆AI产品高级总监 汤炜伟
豪恩总经理 吴志明
华为机器视觉副总裁/CMO 潘志超
澎思科技副总裁 曲瀚
以萨副总裁 姚巍
紫光华智产品行销中心总监 苏佳
a&s主编 林浩葵
Q: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如何看待这一年的安防行业的形势,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地方可以分享下?
以萨技术 姚巍:2020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不管是疫情爆发还是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都影响了安防行业的发展。先谈谈好的地方。当下及未来国家对平安城市的建设将更为重视,并且会投入更多的支持。同时督促行业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匹配国产化的硬件,以摆脱限制于人的各种弊端;另外一方面,今年上半年企业的全部工作重心都在全力抗击疫情上,而进入到下半年,企业都回到复工状态,工作重心也转移到对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的建设上。在当下,如何能够真正面对突发的异常情况,以及日常安全问题能否快速反应,是企业着重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以萨技术从2018年2019年到2020年的战略的一大转变——重点关注精细化的治理,同时也是以萨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的方向。
以萨技术副总裁 姚巍
豪恩 吴志明:我感觉2020年第一季度比较惊心动魄,但到第四季度末,却是惊喜连连。首先我认为国家非常厉害,疫情来临之际坚决果断,迅速将乡村小路和城市各区全部封闭,有效控制和阻碍了新冠疫情的蔓延,从而让各行各业很快进入了平稳发展;其次,今年以来中美贸易战持续加剧,对行业影响巨大,尤其是芯片行业,我们真切希望国产芯片在未来能够有非常好的发展。经过今年这一系列的事情,我认为一个企业应该要有危机意识,日常就要把企业的基础管理做好,这样在面对危机时才能规避风险。
澎思科技 曲瀚:对于今年上半年的感受我和大家一致,尽管红外测温工作今年上半年异常火爆,但包括澎思科技在内的大多数初创公司在红外测温方面并不占据优势,因为红外测温市场的产能上游是传感和红外传感器,这是极度稀缺的资源,那些有足够资金和资源、能获得供应链上支持的公司受益颇多。澎思科技的受益点主要在国外,海外疫情的爆发略晚于国内,公司在新加坡当地占据最高的智能人脸识别测温门禁市场份额。
回到国内安防市场,一方面尽管澎思科技长期致力于提供智能视频分析类产品,但当下单一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不再满足用户的视频监控需求,且随着公安业务不断创新,未来公司将在智能视频分析类产品中加入更多新技术,如行为识别、步态识别等等,加大企业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客户需求和场景需求的不断变化,客户对技术的落地不再仅仅只关注关键点位的建设,社区、学校、楼宇园区等新场景也开始成为了安防新的建设点。
华为 潘志超:我认为2020年是安防产业的转折点。第一,产业已经从智能安防转变到机器视觉。而当下机器视觉不止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场景成功落地,同时,在一些非常细分的市场,如野生动物保护以及电力行业,华为已经携手合作伙伴开发了将近50种算法,从端到端将整个产业智能化真正的打通。所以我认为这个产业的第一个变化就是安防到机器视觉的转变;第二,安防行业已经深入到千行百业中去,在一些场景中完全落地开花了。并且在国家新基建政策的大力推进下,安防产业正处于转折的重要节点。
比特大陆 汤炜伟:我认为2020年安防行业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好的方面:疫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看到各类健康宝的推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政府和企业的数据壁垒,促进了数据的流动,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过去数据烟囱非常多,而当下数据流动、汇聚起来,就能产生更大的价值,解锁更多的应用场景;其次当下AI已经从互联网、安防等先驱行业深入到更多的行业中去,包括电力、能源、金融等传统行业,这也在无形中为AI技术落地安防行业,以及从共性技术中抽取出来成为一项机器视觉技术,以赋能千行百业按下了加速键;另外也存在着比较不理想的一面,如大家所提及的中美贸易战,“缺芯少魂”一直是我国的一大痛点,对于比特大陆这样一家芯片企业来说,我们也必须扛起责任。在未来,比特大陆将会用更好的技术去发展AI芯片,做出大家用的好且用的起的芯片产品。
紫光华智 苏佳:对于今年的安防行业发展我有三点感触。第一,从行业变化来看,国家对技术实现了重建设到重应用的转变,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会加大对信息化的重视。因为基于精准人员定位,信息化在这次疫情大考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掌握更多、更全、更快的数据,是一大难题;第二,从产业变化来看,今年整个信息产业都受到了美国制裁的影响,从而使得整个国内从业者更加聚焦、更加团结,共同助力产业内需的扩大化,“抱团取暖”的作用日益凸显;第三是企业的变化,种种大环境表明,企业需要进一步深入到AI的各个落地场景中去,应用驱动企业、产业发展。
Q:安防行业是受国家政策驱动最为显著的行业,新基建的提出,对安防行业而言会是挑战还是机遇?
紫光华智 苏佳:国家的基础设施已经达到了一定基础,下一步我们要去优化效率,就是怎么把应用做好,把生产关系更加优化,把分散的数据信息化,变成新的生产力,把这个事情做好。
比特大陆 汤炜伟:我觉得新基建一定是机遇。随着新基建的建设,大家从数字化过渡到智能化领域里来,大量信息在不断的交互和汇聚,日后一定会产生大量智能化的机会,同时也会面临各种挑战,所以需要大家协同努力。
而对于芯片企业来说,软件定义硬件也将是必然趋势。但是软件很复杂,当下只能做到多源异构的基层架构,去适应一些应用的复杂度,且随着数据复杂度的攀升,软件的地位将愈发重要。同时我认为,不管是新兴公司还是传统企业,大家都要深入到行业中去,加强对场景、算法以及应用的理解,才能做出更优质的芯片,更好的服务客户。
华为 潘志超:我认为2020年是安防产业的转折点。第一,产业已经从智能安防转变到机器视觉。而当下机器视觉不止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场景成功落地,同时,在一些非常细分的市场,如野生动物保护以及电力行业,华为已经携手合作伙伴开发了将近50种算法,从端到端将整个产业智能化真正的打通。所以我认为这个产业的第一个变化就是安防到机器视觉的转变;第二,安防行业已经深入到千行百业中去,在一些场景中完全落地开花了。并且在国家新基建政策的大力推进下,安防产业正处于转折的重要节点。
澎思科技 曲瀚:从AI产品和服务的角度来看,新基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有挑战,所以才会有机遇的出现。
第一个挑战是什么?我们发现当下行业里的AI产品其实更像是一个跨界的产品,它既需要企业拥有硬件资源的能力,能自行研发产品,同时又要有很强的AI算法能力和云服务能力,因为AI产品集软硬件、云边端为一体。但当下市场中的大量AI产品的算法并非自研,一旦产品出现问题企业难以解决。同时,客户某些时候还会提出包括云服务需求在内的应用需求,没有云服务能力的公司,一般很难满足客户的此类需求。
第二个挑战是与客户或者合作伙伴系统的对接。当下的AI产品在对接到客户的场景中时,企业可能提供的只是场景中的部分AI硬件或软件产品,与场景中的其他信息化系统难以直接对接。这个挑战意味着企业要主动对接客户场景中所有的功能模块和接口。
第三个挑战是成本。接下来泛安防行业的客户将主要以中长尾等中小企业和机构为主,付费能力并不强。与工程项目相比,为了满足更多客户的性价比需求,企业要开始在低成本、性能表现佳的产品上下功夫。
豪恩 吴志明:从政策角度来看,“新基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2020年下半年经济的起色跟它也有着非常大的联系。传统的做法好比修一条公路,就算不停地去修,当汽车越来越多,最后还是无法负荷。目前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再去用来修路了,只能提升它的效率,因此5G、AI等技术都得上,这也就是新基建要去做的事。也如同当年普通手机过渡到智能手机一样,盘活了手机市场。因此我认为新基建是机遇,但同时也是挑战。新机遇时代,企业不能埋头研究技术,只有多了解用户需求,探讨落地的方法才能克服这个挑战。
豪恩总经理 吴志明
以萨技术 姚巍:以萨技术一直为政府与大企业服务,因此政策对于公司的影响非常大。近几年公司的业务也是按照国家政策方向进行开展,因此在技术积累上也非常到位。但尽管如此,身处行业,每家企业同样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先谈谈机遇,国家的政策肯定会带动相应的投资,因此资金充足。但与此同时,客户的需求将更加成熟。如何把项目做好做大,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及精力去解决用户的痛点,才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当下,现有用户对于智能化的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是新基建市场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另外一方面是技术方面的机遇与挑战。在技术方面,随着客户的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积累了相关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不过真正去做一个智慧城市项目的时候,所获取的海量数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完成分析,这也意味真正的挑战是来自技术的适配性及落地能力。以上都关系着企业能否持续为客户做好服务,这也是以萨技术从自身角度看到的关于新基建时代的挑战。
Q:目前来看,新基建更多是在旧基建的基础进行提升,如何平缓地完成过渡与升级,企业应该做哪些准备?
以萨技术 姚巍:我们认为安防行业并没有真正的界限,并且行业发展一直呈螺旋上升。万变不离其宗,安防行业所有的发展都是基于现有条件,在这个基础上给客户提供好的服务就是企业的核心目的。因此我们在布局的时候,不会去担忧数据是由新技术带来的,还是由老技术产生的,无论是利旧还是算法更新,最重要的还是要去理解客户当下想要的是什么。因此为了适配客户的需求,企业需在算法、技术等层面上,去做优化及调整。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需谨记一点,为客户做好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是技术演进方向,认识到这点才能帮助企业做好技术储备。
豪恩 吴志明: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产品朝着便捷化、人性化等方面转变,之前做的项目都是围绕着新房,在人们尚未入住之前,开槽布线比较灵活,但现在更多的是面向有人入住的房子,传统的项目经验均无法适用,调整及改变产品是必然的。如何让产品更加便捷及人性化,让消费者更加愿意接受新产品,企业才能更好的完成过渡与升级。
澎思科技 曲瀚:我同意姚总提到的新基建与旧基建没有界限的观点,我们所做的每个项目都会遇到与其他厂商配合对接的事情。第一种情况,在一些城市的项目的设计中,一开始我们便会做好汇聚平台或者大平台的完整设计工作,考虑到方方面面,如硬件层、软件层的对接等,因此在不同地区的数据互通上不存在对接问题。第二种情况,在与其他厂商的对接和融合中,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政策上已经有相关标准规范,可以实现互通;二是没有政策规范,如摄像机等硬件以及软件功能等等,需要自己去对接。这时,我们的数据大多时候要被其他系统调用及联动,这也是我们所强调的对客户软件层面的服务,是企业的重要价值点。
Q:“新基建”的需求也在加速AI落地,如何才能让技术与场景融合,让企业发挥最大的价值?
华为 潘志超:我在华为解决方案一线工作了15年,一直践行着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旨在帮助客户解决各种问题。对于安防产业,我们认为机器视觉必须要面向千行百业,其带来的商机也比传统安防多得多。用一组数据进行简要说明,如果说全球传统安防一年的市场空间大概是100亿美金,那么未来机器视觉涉及到的产品空间一年可以达1万亿美金。但与此同时,这种高需求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华为认为需要有一个持续可演进的平台,如华为打造的软件定义摄像机、智能视频存储再加上好望云服务平台,同时践行八个字——“开放共生,智慧共赢”,只有团结各方各面的合作伙伴,整个产业链整合起来,才能应对场景化的挑战。
虽然这种说法偏理论化,但近年来华为也确实在践行,尤其在深入到分销的市场后,我们发现真正深入到场景里,携手合作伙伴落地实际场景,才能不断孵化出各种场景解决方案(电力场景、动物保护场景、猪脸识别场景等)。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只要拥有一个好的平台,团结生态合作伙伴一起去努力,回过头我们会发现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挑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比特大陆 汤炜伟:作为AI芯片厂商,坦白说最开始的落地是挺难的,需要面对强大的有成熟产品的友商,压力巨大。但是我们也确实在不断地前进,通过与算法公司、应用公司、行业伙伴携手合作,实现从上到下的落地,这个过程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理解行业的机会。这些理解与积累,让我们可以将芯片进行更好的打磨。
我们可以想象下未来AI的发展,它不一定是当下纯深度学习的模型训练,未来其将加上行业理解与认知层面的逻辑推理能力,使AI越来越强。例如它可以向警察、保安、电力能源施工专家等学习经验,将其转化为AI系统的能力,这里面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并落地。
比特大陆AI产品高级总监 汤炜伟
紫光华智 苏佳:首先我要提及,技术其实是有一个成熟曲线的——从刚开始的发展期、到顶峰期、再到顶峰后期。由于人们会把自己对行业或者产品的预期寄托在技术之上,就会让技术承担太多的预期,这就导致技术在弱衰落之后,慢慢地到了泡沫期,最后再慢慢地趋于成熟。但其实任何一个技术都会有这样一个成熟度曲线,这就意味着对于场景落地,就是要把最合适的技术落在最合适的场景。
那么我们就应该把场景细分化,把它分解深入到用户的需求里面去。然后再把它拆解为哪些场景是偏向于技术可落地的,哪些场景偏向于不成熟的技术,随后再慢慢孵化慢慢落地。
好比人工智能,它其实也进行了分解。从最早的机器学习,到现在的深度学习、小样本学习、牵引学习以及知识图谱等等,任何一项技术它都需要在场景中不断的打磨和优化,才能得到场景的最佳应用。
所以对于技术落地这个话题,我认为各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在践行这么一个原则——把最合适,最成熟的技术深入到场景里面去,然后找到最合适的场景进行最先落地,后面的场景然后慢慢孵化,这是我一些可分享的经验。
Q:如何看待明年的市场和商机?有哪些新的商机值得企业去关注?
紫光华智 苏佳:当下新冠疫情还未结束,城市中的社区、城管、水利、农田应该都将迎来新的发展点。另外,关于高速公路交通和机场,也拥有新的发力点和突破点。尽管目前AI其实已经慢慢落地开花,在很多场景中实现了落地,但新的机会点依旧还比较多。
比特大陆 汤炜伟:从云端来看,随着新基建的推进,国家力推的智能中心如大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以及城市大脑、智慧城市的一些建设,会出现大量大型、超大型的项目,随即对芯片硬件以及基础设施产生大量需求,这应该是很大的市场机会;其次,除了摄像头等视觉采集设备之外,广义的AIoT设备也将迎来快速增长。如各种传感器设备、移动设备上的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非可见光采集设备等等,这些设备将爆炸性的增长和部署;与此同时,在云和端不断发展之后,边缘计算将迎来海量的市场增长。因为云和端都变大了,而将千亿级的物联网终端直接数据、计算、存储直接对接云计算,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并且云端响应延迟、上行带宽将是很大的瓶颈,所以边缘计算将实现“中部崛起”,迎来爆发的市场机会。一方面,边缘计算通过轻量级的智能分析、更低延迟、更易实施,减少上行网络压力、存储压力和计算压力,而另一方面,相比终端更强的AI能力和综合处理分析能力。总之,边缘计算带来系统方案的更优选择,带来整体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并且推动了云边端协同发展。
华为 潘志超:从行业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千行万业中去了,但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就需要产业中所有的伙伴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当下场景落地难到底难在哪?为什么大家都认可人工智能的落地速度并没有想象中的快?我们需要解决落地难的几个问题,才能真正把千行万业的机会打开;另外,从产业的角度来看,2020年摄像机已经从可见光到非可见光再到红外热成像,企业正逐渐把AI理论变成现实,真正拓宽摄像机本身以及周边的产业;最后,我认为我们中国的厂家更应该去关注标准的建立。在当前阶段,中国厂家应该齐心协力推出中国的行业标准,并将其变成全球的标准,才能更好的将中国产品推向全球。
华为机器视觉副总裁/CMO 潘志超
澎思科技 曲翰:我们一直在强调场景,当下各家在一些新兴的场景如社区、楼宇、园区、校园等的落地进度差别并不大,这些新兴的场景都是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服务以上谈及的所有新兴的场景。
澎思科技对于这块的理解,首先还是要强调算法和实践,因为很多开源的算法具体到场景的时候,都需要有很深的实践经验以及算法调用能力;其次,只有具有自研能力以及能力闭环的公司,才能更好的服务场景。所以澎思一直向客户提供公司自研的全系列终端产品矩阵,用To C的精神来做To B;另外,企业需要坚持开放平台,因为安防产品要嵌入到行业、客户中去,就需要主动拥抱客户运行的所有现有业务,而开放平台就是拥抱客户需求的绝佳途径。
豪恩 吴志明: 明年智能家居行业值得人们去关注。不过,智能家居的落地是所有企业共同期待的愿景,进入互联网时代,智能家居行业一直致力于打造更为智能化的传感器,但目前的落地进展强差人意。同时,我们并不能拿客户做实验,因为一旦落地失败损失将非常惨重。
而随着地产公司开始入局智能家居行业,智能化的家装体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我认为2021年智能家居行业的落地将得到增速。不过,智能家居产品要真正实现大规模落地,还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行业落地不能急于求成,前提一定是把产品体验做到极致。
以萨技术 姚巍:以萨技术作为一家为政府和大企业服务的公司,第一个机会点就是国家倡导的发展方向,如平安城市、雪亮工程、智慧城市等等。同时,由于以萨技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未来几年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第二个机会点是公共安全。目前以萨技术已经拥有了很多产品和市场储备。但在公共安全领域,依旧还有很多痛点与机会点需要深入了解和探索,这也将是我们未来两年内的主要发展方向.
Q:新基建时代,产业发展的明确拐点出现了吗?在这个关键期是否会出现撬动产业格局的力量出现?
华为 潘志超:2020年可能就是安防行业的一个变革。
首先,视频监控行业从模拟时代到高清时代、数字时代,再到当下的智能时代,其中,安防行业的智能时代从2015年萌芽,2017年进入起步阶段,再到2019年在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等场景真正进入实战应用。 再到2020年,我认为拐点已经出现了;其次,我们把机器视觉比作5G时代的智能手机,它是行业数字化的眼睛和抓手。千元智能手机的出现引爆了整个智能手机产业,而在2020年,我们发现很多千元甚至更为低价的摄像机产品已经出现,这也是安防拐点出现的另一个标志。而这个拐点出现的机遇就是安防行业已经从一个几百亿美元级的市场空间跨越到万亿美元的市场空间,这个市场空间的出现,对安防产业链的所有企业,包括硬件制造商、分销商、集成商等等,转型成为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所以我认为产业发展的明确拐点已经出现,安防行业正处于风口上,再不抓住就会错过。
紫光华智产品行销中心总监 苏佳
紫光华智 苏佳:我在一份报告中看到了一个观点:目前国内的安防软件中55%是平台软件,其主要的销售市场还是被安防巨头公司掌握;另外45% 的安防软件属于垂直型软件,由于垂直性软件比较分散,各行各业的软件开发商都能结合场景进行赋能和应用。所以,我认为新兴技术是安防产业格局发展的推动力量。这里所谈及的新兴技术以“ABC”代表的云计算、大数据和AI技术作为底座,再在底座基础之上进行细分场景型应用,这些细分场景的应用会重塑整个安防行业,产生更贴近客户的价值,成为行业发展的全新动力。当下,安防企业要做的,就是合作共赢,做好生态和开放。
Q:近两年内,AI创企在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得不到热捧,开始走入产业的深水区以及死亡之谷,在这样的背景下,AI企业该如何克服困难,穿越这个“死亡之谷”?
澎思科技 曲翰:创业本身就是“死亡谷”,尤其在今年更为突出,所以我认为不是某类企业,而是所有的初创公司都在经历资本寒冬。这是大范围的趋势,而不是某个单点。面对这个“死亡谷”,企业必须加强内功训练。澎思当下就非常重视商业化落地,以客户价值为发展导向,未来不管在产品竞争力、产品成本还是商业策略的设计上,澎思都将大大幅加强自己的盈利能力,因为现金的造血能力、货币化的能力才是企业能穿越“死亡谷”最本质的力量。
同时,我对安防未来发展持有乐观的态度。我认为资本寒冬只是暂时存在,当下各地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在“新基建”浪潮下,人工智能与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将进一步走向融合,推动智能安防行业的新变革。
澎思科技副总裁 曲瀚
比特大陆 汤炜伟:我认为不管是初创公司还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应该不惧怕产业深水区。而要穿越“死亡之谷”,企业就必须要有很强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同时,企业要紧紧抓住“新基建”等机遇;另外,企业还要提升和改善自己在AI方面的造血能力。只要熬过寒冬,未来将一片光明!
主持人:谢谢嘉宾的精彩分享!“新基建”的加速入局,给智能安防带来了强劲动能,伴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现场安防企业以及更多安防企业、安防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安防行业将在AI新生态下迎来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