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重在育人。
未来人工智能应该会像水、电一样成为基础设施,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教育行业。
两会报告再谈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迅速崛起
纵观近三年的两会报告,从“教育资源均等化”到“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再到今年“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同经济工程一样,教育工程是两会报告中从未缺席的部分。
那如何“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国务院总理在今年的两会政府报告中提出了几点要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以及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从上述几点要求来看,除去“发展‘互联网+教育’”企业能在其中出力,其他几方面的都得依靠政府相关政策支持。
“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依靠信息化为教育行业带来了一场颠覆性变革。在过去几年,“互联网+教育”几乎约等于在线教学,以慕课、微课程为代表,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程资源得以共享,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这种在线教学依旧还是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浅层学习、辍学率高、保持率低等等问题。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大数据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教育”中的重要核心部分,在现阶段的“互联网+教育”中,大数据技术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强化个性化服务,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自律性和选课完成率。
不过,更需要提及的是,除了生成公平教育,“互联网+ 教育还能生成什么?答案无疑是智慧教育。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互联网+’计划。在谈及“互联网+教育”计划时提到:推动中国中小学智慧教育进程,把智慧之树和幸福之树植根于孩子们心中。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基础教育“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
也就是说,”互联网+”具体到教育领域,可大致概括为一个简单等式: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
但智慧教育并不等于“互联网+教育”, “AI+教育”不可忽视
不过,这个不等式并不是可逆的,智慧教育并不只等于互联网+教育。除了“互联网+教育”,“AI+教育”或许是当前智慧教育最火热的部分。
在今年的两会中,网易公司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丁磊提出“创新智能教育方式”议案,他建议利用“AI+教育”等互联网技术消除城乡教育鸿沟,推动中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公平教育。这与现阶段“AI+教育”所带来的蓝海市场息息相关。
在“平安校园“的倡导之下,我国校园安全防范已从传统费力、效率低下的人防走向了物防,基本形成了“八大安防系统”校园安全管理生态网:视频监控“遍布式、实时化”、周界报警“联动式、全天化”、一键报警“响应式、一键化”、门禁系统“对比式、智能化”、电子巡更“覆盖式、自动化”、消防感知“监测式、预防化”、校车管理“对讲式、实时化”以及综合安防管理平台“掌控式,全局化”。而这“八大安防系统”校园安全管理生态网的形成,都离不开日益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并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将校园安防逐渐向精细化迈进,对安全事件进行事前预防、安全督导以及全称跟踪处置。
而无论是人脸识别助力考场、“校园慧眼”还是智慧教育平台,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的人工智能又称为现代化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备受争议的“校园慧眼”为例,我们来看看人工智能在智慧课堂中的应用。
在“校园慧眼”工程中,视频监控是其重要力量起着起着监控全校的作用。内置视频分析、人脸识别技术的智能摄像头被安装在教室里,通过摄像头捕捉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并对这些表情动作进行分析、听课状态评定,摄像头化身“慧眼”实时掌握教育情况。虽然其背后带来的道德、隐私问题引起了争议,但我们也的确得承认,这种极度曝光的教学行为的确促进了学生的教育发展。
……
当然,笔者此时还要强调一点,同“互联网+教育”一样,“AI+教育”也仅是智慧教育的一部分,智慧教育并不等于“互联网+教育”,也不等于“AI+教育”。
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应该是多种信息技术的结合和实践,“互联网+”、“AI+”只是教育实施方法和手段之一。
智慧教育下一步该怎么走?人性化还是关键
或许最核心的部分还是人性化。
不管是上文提及的“校园慧眼”工程还是近期被誉为“现实版黑镜”的广东广雅中学电子手环,其引起舆论抵制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不人性化。
无论是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人为主”都是我国教育所提倡的基础和关键所在。这种“以人为主”不仅仅体现在学生是教育的本体,还体现在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得从人本身出发,可被人认可且接受,无损人的各种权益。
也就是说,当前的智慧教育可以科技化,但这种科技化必须建立在人性化的基础之上。
而除了人性化,当前的智慧教育下一步或许更应该全面走进教学,例如走进教材,培养当前极度匮乏的人工智能、科技人才。
所幸的是,关于这一点,我国政府和企业以及高校都已经有了初步计划和行动。政府方面,我国教育部去年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今年两会提出“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在企业和高校方面,中国幼儿园AI教材《人工智能实验教材》曝光,AI教育从娃娃抓起;商汤科技携手华东师范发布我国首本AI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中国科学园、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已经开设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等多种人工智能学科……可以预见,在政府的助力下,不远的将来各大高校都会掀起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热潮。而智慧教育全面走进教学也终能实现。
中国青年报社近日联合旷视科技进行了一项有关人工智能产业的调查,在问及“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在哪儿”时,调查显示,最大的差距在于AI人才。57.1%的受访者首选高水平人才稀缺,其次是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51.3%),缺少基础科学研究及核心技术突破排在第三位(45.1%)。
这意味着,随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求,我国智慧教育教学发展也已迫在眉睫,并不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