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无人机应用愈发广泛,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目前,不仅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强化无人机监管,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逐渐关注到这一问题。
众所周知,开车要考取并随身携带驾照,但是很多人在“开”无人机的时候却都是“无照驾驶”。近年来,无人机发展热潮不断升温,市场保有量持续增长。作为备受欢迎的新兴事物,无人机在航拍、植保、测绘、消防、救援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不过,随着无人机的普及,其带来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黑飞”、“扰航”、“伤人”等事件时有发生。据民航部门提供的数据,2016年全国共发生无人机扰航事件23起,2017年则达到顶峰,仅西南地区就发生十多起。另外,无人机西湖伤人、北京公园伤人、偷窥他人隐私等事件也是不时上演,人们的生命、财产与隐私安全受到了巨大威胁。
实际上,通过查询相关航空管理条例可知,我国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在逐步完善无人机规章制度。从2009年起,民航主管部门陆续颁布多个管理文件,以解决无人机的适航管理、空域管理以及驾驶员资质管理等问题。
2017年发生频繁扰航事件后,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民航部门又进一步加强了无人机监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定。例如,民航局下发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要求自2017年6月1日起,民用无人机的拥有者必须进行实名登记。
除了我国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无人机市场大国也纷纷强化监管,应对无人机应用隐患。现在,联合国也希望建立一个单独的全球无人机登记系统,以实时获取无人机、飞手、运营商信息。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专题会议上,联合国下属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计划提出这个项目的提案。据悉,该专题会议议程包括对无人机的登记、追踪,以及运用地理围栏技术等,谷歌、亚马逊等公司都会参与。
此外,国际民航组织秘书长柳芳近日表示,该组织正计划对现有无人机标准进行更新,并制定无人机监管相关规章,以适应新环境下的监管需求。
从实际角度而言,法律法规只是无人机监管的一个部分。为了遏制无人机“黑飞”、“扰航”,不仅需要加大对非法放飞无人机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高科技应用,以强化实际应对能力。
眼下,随着无人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全世界范围内针对无人机安全监管的技术手段愈发丰富、创新。除了红外、雷达、激光、无线电、柔性网、物理捕捉等监测拦截手段的组合应用越来越多以外,结合无人机与有人机的一体化飞行监管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方向。
因此,面对日益突出的无人机监管需求,不仅应加快无人机法规、标准制定,同时也需要加快反无人机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落地。
首先,应当从应对无人机黑飞、扰航、伤人等不同事件角度出发,细化无人机管控过程中的技术需求及流程管理,为发展反无人机技术、加快建立无人机监管制度体系提供有力参考;
其次,应当深入发展无人机数字身份识别、云联网、电子围栏、通信导航、自动监视、反制等系统技术和模块,提高技术可靠性灵敏度水平,有效降低技术成本,从源头控制无人机非法飞行活动,并提升即时处置能力;
最后,应当加紧推动无人机军民深度融合技术应用,加快建设国家统一的无人机安全管控平台,完善技术接口和标准,实现管人、管机、管飞行的有效统一,以及各部门、各地方、各企业有关无人机管控需求的全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