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云计算 、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化革命到来,以及海量视频业务的冲击,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网络作为华为传统优势产品,针对安平行业,从顶层架构出发,结合现阶段公安警务新时代的需求,开发出下一代动态弹性的视频云网络网络解决方案——云网协同。在2018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上,a&s专访了华为EBG中国区企业云通信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彭晓东,对目前华为安防的战略以及AI时代的应对之策进行了探讨!
Q:a&s总经理、总编辑关玉娟
A:华为EBG中国区企业云通信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彭晓东
Q:彭总怎么去解读“AI时代,华为重新定义摄像机”的核心的意义,能否介绍下华为的整个智慧视频+战略的定位和构思?
A:从整个安防市场或平安城市领域发展而言,第一个时代是模拟到数字演化的时代,当时主要是以同轴为核心,无论是清晰度还是带宽表现都不尽人意,所以无法谈及高清和智能;第二个时代是从标清到高清,索尼、派尔高等国际品牌转变相对较慢,给了中国厂商海康、大华、宇视等异军突起的机会,让中国厂商逐步成为全球安防的主流;而现在高清向智能转变是行业第三个时代,华为在这个时候切入安防,我们认为在安防领域的技术(大平台、大数据、前端摄像机、算法、制造工艺等)积累已经足够。
在芯片领域,华为海思芯片的出货量已经占到业界的70%以上,也就是全球摄像机的芯片,有七成是海思的。因此华为对于整个行业的芯片发展趋势是非常清晰的,随着算力越来越强,如何运用算力让摄像机发挥更好的功能,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如果现在还是聚焦在传统的简单运用中,这个大脑将没有意义。如人脸、车牌等识别应用的摄像机,由于软件限制,这些摄像机功能单一,华为结合芯片技术、行业用户痛点以及ICT领域技术积累,希望摄像机可以随时被赋予新的大脑,让摄像机不仅能解决当前的需求,也能在未来新的需求产生时,可以通过软件更换的方式继续发挥作用。软件定义的方式可以在业界掀起一场革命的浪潮,因为它真正站在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给客户带来最小的工程量,实现最高的性价比,这也是客户最基础的需求。
华为对于“软件定义”有长久的考量,在第一个阶段,用户产生需求后,华为会把算法加载进去,通过远程调度控制,实现软件功能,在第二个阶段会实现AI智能, 比如说摄像机检测目标后,摄像机自己可以根据目标判断后选择适合的算法(人脸或车牌等),不再需要后台去控制。
我们在提出这个概念后,产品也会随之产出,当前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现有的其他摄像机也智能起来。比如说原本小范围存在的几个普通摄像机在加入软件定义摄像机之后,让他们也能享受智能体验,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让通过软件定义摄像机的视频流,全部转化成智能,这是我们后面会思考的问题。
Q:华为安防的智慧视频+在华为庞大的业务体系里面,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其研发、销售、技术支持、团队力量能否与当前安防两大寡头形成制衡的力量,未来的仗你们准备怎么打?
A:传统安防企业海康大华,在安防领域已经做得非常好,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一他们行业细分解决方案很多,也就是说友商对于行业用户需求了解深刻,第二他们的摄像机款型多种多样,能为客户各种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对于华为而言,视频监控解决方案重点分为三层,上层是智能应用,中间是平台,下层是前端摄像机。在上层中,华为与两者不同的是,华为的行业沃土平台好比“黑土地”,让合作伙伴可以实现共生共赢。不管是公安客户,还是交通客户都有不同的应用,这并不是一家企业便能够全部掌握。相比厂商,行业的ISV合作伙伴了解得更加透彻,华为与他们合作,在华为强大的计算平台上,开发最贴近行业需求的解决方案。通俗地讲便是找最懂的人,做最合适的事情。例如在深圳公安业务上,便有7-8家ISV合作伙伴负责业务应用开发,由于他们每天都与客户“亲密接触”,一个客户业务中细小的功能,都能在他们的软件中可以体现,我们让他们保持这种专注的态度,其他的全部交给华为。
中间层可能涉及存储、分析、智能算法等,在全球范围来看华为的IT服务器以及算力,都已经达到TOP级别,相比国内做中间层的友商,肯定不是一个水平,在算法上依图、华尊、商汤等在业界已经具备较高的地位,他们都是华为的生态合作伙伴。
至于摄像机,现在的协议都非常标准,只要把平台与上层应用做好,标准的摄像机都能很快融合进去,这点类似于手机,华为在全球的无线网络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只能用华为的手机,现在苹果、三星等厂商也百花齐放。所以未来我们只要把上层应用做好以及平台做标准,摄像机因为本身标准化,前端便不愁没有终端连接进来。当然华为也会在前端发力,希望在这么多技术积累下,能在前端市场占据较大的份额。
Q:以我们的了解,在行业出现从前端到后端一家供应的情况,是因为某些合作伙伴或集成商在能力上的不足,所以厂商被迫多元发展,据华为评估,当前中国市场上具备行业独立开放能力的合作伙伴多吗?
A:我们觉得现在市场是满足这个生态的需要的。华为认为整个生态都应该被开放,如果所有的厂商提供从应用到终端的服务,那么客户也会感到难受。因为系统不开放,用户体验是不好的。如用户需要新的业务解决方案,能否实现都会与该厂商的能力直接挂钩,但如果是全开放的模块,便能很好避免这样的问题,因为用户自己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应用开发商,从而避免被一家企业漫天要价。华为提供一个开放及模块化的架构,如果用户觉得平台中的某些功能体验不好,华为能根据他们需求选择其他的模块进行替换。
行业当前的现象颇像手机行业的发展,在早前诺基亚的时代中,诺基亚从手机硬件操作系统到具体的应用,全由自己开发,虽然能推出相应的产品,但用户体验较差,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不喜欢使用手机自带软件的原因。但在苹果与安卓的系统中,由于生态是开放的,让各种应用百花齐放,优胜劣汰。对于安防行业用户而言,也是如此。华为的聚焦是就在于视频的底层架构,这如同手机的硬件及操作系统,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在上层应用中发挥其价值。
Q:对于那些已经完成的项目,比如一期二期已经完成了,华为能介入吗?
A:其实问题不是太大,前年国家九部委发布了996文件,重要的宗旨纵向是要让视频监控进入到村子里面去,横向就是要每个行政机构所有的资源共享。这是国家的大框架,这个大方向初步的实现一定是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将各种协议让现有资源连起来。系统之间的兼容互联的难题将会逐步变化成是在某个省某个地方某个县解决对接的问题,这对于华为而言不是难事。
即便是对接中碰到困难,因为国家要求所有的厂商都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中间这个鸿沟将会越来越浅,这个问题将成为厂商初期标准的一部分。
Q:华为怎么去看智慧视频应用未来的商机和空间,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潜力去吸引华为在这个行业里面发展?
A:华为在安防视频领域已经做了好几年,但是投入精力并不大,去年年终的时候任总召集了高层会议,探讨了当前政策下视频的市场需求,决定在视频监控产品线加大投入,使得我们人力在四个月内翻了四倍,现在达到一千多人。我们不像其他公司是独立的个体,华为的技术可以全部共享给视频部门,在平台方面,IT产品的所有服务器、存储等高端技术都可以移植过来,意味着视频监控产品只需开发一套软件,放在华为原有的服务器上,整个视频平台竞争力就非常强。另外在摄像机方面,华为手机现在在中国的份额已经做到第一,全球第三,手机里的许多工艺与摄像头高度相似,这部分的技术也会让摄像机受益。
同时华为在硅谷、日本、俄罗斯等区域分别投入算法的研究,吸引全球顶尖的识别算法专家,提升华为在基础层的竞争力。所以从华为的投入看,这是我们的战略方向。
在前期,一些合作伙伴会认为华为的采购成本较高,但其实镜头、sensor等很多东西是索尼的,我们一年的采购数量是以亿为单位,整个中国摄像机出货量大概是8千万台,海康大华这样的顶级厂商出货量大概是3千万到4千万之间,但我们手机去年的出货量便达一亿台左右,因此无论是采购前端的链条,还是终端的工艺(如无线基站通风导热、防霉防尘技术),这些我们可以在终端公司直接导入到安防领域。对于其他厂商而言,可能需要2000-3000人的研发力量才能解决的问题,但对于我们而言却能轻松应对。另外,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里聚焦着全球最顶级的专家,研发最前沿的技术,所以华为能保持着对前瞻性技术的掌控,引领着业界的发展。
对于华为而言,我们自身推出的算法会更与芯片匹配,开发出针对摄像机更多的智能应用,所以现在公司同意将多个领域的产品技术跟视频监控共用,同时在视频监控本身的产品线增加几倍人力,我们相信通过研发,在短期内通过技术积累,可以出很好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Q:华为的投入那么大,也那么坚决地进入这个领域,你们怎么看待华为对传统安防这个格局带来的冲击力,会不会像手机一样,在安防行业中会演绎另外一个崛起的故事?
A:我觉得一定是这样的,当第三代潮流从高清到智能,迈入这个时代,没有准备好的厂家,一定会在这个过程掉队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个准备好意味着要有充足的研发实力,因为AI涉及的技术太多,如何跟客户的应用结合产生新的价值,如果研发无法跟上,必然会掉队。另外AI也涉及到后边周边的配合,这对于华为是优势,我们积累了很多资源,可以直接拿到AI里用。这个可能跟手机行业一样,以前的手机厂商成千上万,但是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厂商消失了,现在存活下来的厂商技术门槛越来越高。慢慢的往后会有两个趋势,一是小厂商无法满足技术需求,慢慢消失,二是类似诺基亚这种做封闭系统的厂商,也会逐渐退出市场。华为通过摄像机架构的改革,通过底层基础算法的积累,无论是开放性还是底层技术的扎实,都会给行业带来创新。
Q:从数字上去看华为的目标是非常大的,这个对安防市场的冲击力是恐怖的,因为目前安防的龙头只是百亿的规模,该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
A:我们理解的安防市场可能与其他厂商不同,对于我们而言,例如公安领域的市场不仅仅是视频监控,也有丰富的视频监控周边市场(网络改造、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这些市场都会受视频的智能运用的影响得到延伸,而这些延伸的内容都会是华为的强项,如果说之前的视频监控在公安系统中存在短板,那么这对于华为而言将会是商机。
Q:刚才彭总已经分析了华为智能视频战略以及所支撑的产品技术的优势,那能不能谈一下,华为仍然有哪些劣势的存在?
A:坦白而言,华为当前的劣势也较为明显,我们在安防行业的前期投入并不足够,导致我们无法真正沉下去了解行业,所以在去年上半年之前我们对很多行业客户的理解存在着许多盲点,如细分领域客户的需求等。针对不足,华为也会尽快去弥补,从我们的客户经理、合作伙伴方面都会投入更多的资源沉下去,尽快把许多行业客户的价值需求恶补回来,如果仅仅对客户打了一个庞大的骨架,但肌肉如果不健康,那么它一定是一个不健康的躯体,无法发挥强大巨人的能力。所以华为当前的工作是贴近客户,如公安、交通、园区等,把客户的需求在我们的产品中体现出来。
另外在平台侧大家比较统一和标准,但在摄像机的款型数量上而言,华为跟传统的安防企业差距仍较大,因此我们也会在款型上尽量去覆盖高价值的行业,同时也会在高价值的行业中,去做一些差异化竞争的动作,比如说前面提到的软件定义摄像机,这是我们在摄像机领域的创新,通过差异化的方式去和传统友商形成对比。
Q:华为一直在倡导生态,这种模式能否帮助集成商或运营商解决大型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去支撑这种项目的规模化落地?
A:我们现在感觉主要有两个大类,一是运营商对大型项目的介入越来越多,二是业内大型的集成商与运营商结合,面向客户做总包,将整个工程接下之后,分成较多的业务模块,每个专业的业务模块由专门的代理去做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供货,施工方面由专业的施工商去做,给我的感觉是整个产业及链条是相对成熟的。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去谈施工的难度可能更合适点。从我们接触的项目来讲,没有发现太大的短板在里面,从工程角度而言,无论是全国性的还是本地化的供应商,他们能力都很强,包括施工运维方面。您说的短板可能是在前几年方案的集成上,华为强调的不做集成,是指不做工程上的集成,但会做方案上的集成,就是从前端到平台到后端的应用,与合作伙伴在一体化的交互方案做得非常成熟,至于交互这块,很多企业已经做了很多年,都做得非常成功。
Q: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因为前几年华为的投入与人力不足,给大家造成渠道弱的感觉而已,对不对?
A:对的,在人力方面,前几年我们整个生态实际上的建设还没建立起来,上层很多应用都没有打通,现在如果您去展会去看一下,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就公安这一块的话,已经包含了许多细分领域的应用,也有各种合作伙伴可以挑选,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Q:这次AI摄像机是华为安防的重点,在短期内其成长的目标是如何的,有没有比较明确的数字,另外华为在安防行业中发力并不久,如何解决渠道供应链偏弱的问题?
A:今年摄像机对于我们华为安防发展而言是元年,因此我们对摄像机的数量以及金额上没有做太多的诉求,我们希望在今年让摄像机的理念能被客户所接受,还有我们的品牌和投入,能在安防圈子里被广泛的渠道所接受。至于具体的数量,我们希望能先做到几十万台,也是给自己定的小小目标。(价格贵吗)智能摄像机业界的价格在4000元左右,但根据客户选择不一样,可能价格上下会有浮动,到年终的时候我们会有将近一百款摄像机会发布,但是这些摄像机不会覆盖到边边角角,而是针对主流市场主流场景,进行全覆盖,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全面解决方案。
谈到渠道商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传统安防渠道做得确实比较弱,但是华为有能力让做网络/服务器的全国性渠道,这些都可以纳入安防渠道体系,帮助我们推动安防的业务发展。
Q:在渠道的管理上,传统安防厂商都有不满意的地方,华为在这方面是否也有自己不一样的管理体系?
A:说实话这一块我们目前介入的不多,但是我们在尝试做一些工作。在平安城市的渠道有两类,一类是大型的集成商,他们并不一定是专业的安防渠道,可能也是综合型的。第二类就是刚才提到的安防专业领域的,这个领域的渠道做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对于这类渠道我们目前也做一些系统性的拓展,从去年年底公司战略投入,我们今年年初也开始做一些动作,我们所对应的渠道对象选择,与前期的海康大华又有区别,因为我们的产品从品质到价格再到锁定的客户,我们自己的定位是比海康大华略高一点。我们也谈了好多家,他们对我们的产品的品质,包括我们的产品定位,觉得我们锁定的定位跟他们以前的客户定位是很匹配的,只需在原有的客户基础上便能拓展华为的产品。
Q:那华为给渠道的利润会比较好吗?
A:我们肯定承诺要比以前好,所以我们每次跟其他伙伴谈,就是华为可以带给他们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个是帮助他们转型,第二个华为可以帮你做大,从现在的华的摄像头与安防产品,到未来可以做华为的网络产品或服务器产品,可以越做越大。第三华为能帮助你利润越来越好。凭着华为在全球包括中国的影响力,我相信他愿意去跟我们谈合作。
刚才说的第二点对很多渠道都非常有吸引力,因为他们原来总是在安防圈子里,想跨出去做很难。还有刚才您提到的关于渠道有些怨言这一块,实际上华为的渠道模式可能更传统一些。比如像传统的安防厂商的话,他在做渠道同时的话,也会自己去做一些项目,甚至有些情况下出现与渠道抢项目的矛盾,但这种情况在华为肯定是不存在的。
Q:所以这个就是集成商选择华为的重要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补充呢?
A: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每次跟集成商去谈,在安防领域,我们会首先强调这个产品华为会坚决地投入,因为从目前任总定的产品来讲,没有哪个产品没有做到全球第三,只要愿意做,包括手机,在如此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们也快速做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三。
Q:所以在智慧视频这个领域,华为是要做到全球第一吗?
A:我觉得未来几年我们可以达到这个水平,我觉得先定个小小的目标,我们先做个第三。我们会用两三年的时间做到这个目标。
Q:“第一”大概希望用多少年的时间实现?
A:我们希望越短越好。
Q:能够谈一下现在智慧视频+的项目实际落地应用的情况吗?
A:最近华为跟公安部谈到一些关于视频领域的合作,业界对我们的理念非常认可,因为新的理念能帮他们真正的把未来可持续发展大框架搭起来,包括我们生态合作伙伴,其实对客户来讲,他也希望在应用中得到业界最顶尖厂家的技术支持,让最高端的技术帮助他们更好的开展实战应用。在深圳,通过华为的解决方案,15小时内帮助公安找到拐卖儿童的疑犯等等经典案例让业界开始接受我们的方案,现在在广东整个大的框架已经建成,其中最发达的城市深圳也是在用华为的方案,当然也包括其他的海康大华的产品在里面,主要是通过我们的生态合作伙伴在我们的框架下进行系统化。
华为的架构叫视频云技术,中间是数据、硬件、软件全解耦,达成一个很宽广的“黑土地”的框架,让生态圈的伙伴在上面茁壮成长,实现全标准化。
刚才谈到这个渠道选择的问题,其实渠道选择华为往往就是客户对华为的认可,对架构和方案的认可,其实渠道也在慢慢看到,客户在这一块的转变,所以渠道也跟着华为在转。
Q:那在实际应用之中,有没有发现哪些不成熟的地方吗?或者说制约它广泛应用的一些因素?
A:有一些问题,可能就是您刚才说的新旧两派势力之间的博弈,因为我们推的新的架构,那肯定是影响了传统架构厂商或者集成商的利益,肯定会出现抵触的现象,这个过程是一定存在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站在客户需求的角度,提供有竞争力、方向正确的解决方案,一定会被客户渠道所认可。现在看的话,今年项目遇到最大挑战可能自于客户的魄力——对新的方案的认可程度。
Q:在新的趋势下,华为是如何减少与传统厂商之间的冲突?或者说在这种大生态环境下,对传统厂商未来发展的建议是什么?
A:其实我觉得生态问题不大,因为生态很open。但是跟一些传统的厂商如海康、大华、宇视这些企业直面的竞争可能也是存在的。但在终端侧我们并没有想一定要去改变什么,因为摄像机就是一个很开放很标准化的产品,对于客户在哪个场景用什么摄像头,我们没有严格的控制,完全让客户自己决定。框架一定要用标准化的方式去做,避免传统的绑定式的烟囱方案,因为这对未来的发展、未来系统的扩展性、未来实战的需求的实现弹性很差。在这个大的框架建立之后,平台侧可能会有少许的成本,因为传统的厂商都需要“卖盒子”,而我们要求的是云,数据解耦、生态应用解耦,百花齐放。相当于革了“盒子”的命。这个也是从反向驱动一些传统安防厂商去做这种平台侧的解耦,让软件和硬件分离开。
平台服务器这块是解决计算问题,但视频的大头是在存储,因为现在公安包括各种客户对这个存储的时间、图像清晰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存储的容量其实都是在可以说成指数的增长,以前很多客户需要30天存储,现在要求存90天,视频也从之前的 720P高清倒现在的1080P、4K,码率不断上升,所以视频存储的市场空间是在变大。但是存储也属于通用市场,与摄像机一样,选择权也在客户手中。那么最原始的冲突就是在软件平台这块。存储与摄像机这块最后还是比拼各家的性价比、效果、稳定性。
Q:阿里现在也推出城市大脑应用,是比较偏向于在to C场景,华为当前主要聚焦在to B的行业市场的应用,那想问一下未来智慧视频+跟阿里城市大脑会有交集吗?
A:to C的市场我觉得应该是下一步的考虑,现在我们整个的业务的趋势还在to B。未来我们可能有这一种想法,但是现在不是很成熟,比如说现在华为倡导的是万物互联,对于未来智慧城市来讲,摄像头还有一个理念,相对现在讲的智能,再延深一层,它是整个智慧城市的神经末端,摄像头不仅是传视频的,它就像传感器,在一个城市里面放了无数个传感器。 用万物互联的技术把这个做起来,那摄像头里面可以传很多的信息出来。如广场的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污染状况等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收集过来,因为华为有这个技术去实现这些应用。
Q:当前华为许多核心的元器件都是采购日本的,假如说这个神经末端它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对于这些核心元器件,华为是否会自己介入去做,让效果更好或者说更省成本?
A:光元器件这一块,从目前全球来讲,的确是日本的性价比是最高的。这个门槛可能需要长期的工艺技术积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我们擅长的还是在通讯技术,而且这一块对我们来讲不存在安全性的问题,如果这个模块存在安全性的问题,我们一定会自己去做。
Q:提到安全性,华为提倡的系统架构在应对信息安全性方面的挑战能力如何?
A:可以这么说,华为是ICT行业中最安全的公司,所以产品也是最安全的。近年来,摄像头发生很多起安全事故,导致了在美国被禁售的事情。中国很多部门也发文,强调摄像机的安全性。摄像机如果在信息安全部分不过关,很容易被人通过IP地址或黑客攻击,导致个人隐私或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华为的摄像机不仅在加密协议上做足功夫,也有重要的安全红线。华为的产品在面向日本和欧洲市场销售的时候(对安全性要求敏感的地区),如果产品过不了安全红线,根本不可能在这个区域销售。所以现在很多产品在中国或美国出现了问题,这里面也有必然的关联。对于华为产品,市场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摄像头或平台被黑客攻破过,我们的产品在出来之前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测,我们内部称它为安全红线测试,可能比国家公安部的测试更加的严格。
Q: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摄像机已经是完全的网络型产品,所以华为在全球市场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可以这样理解吗?
A:是,我们下一步是希望把它做成这样的形态,到了那一天,也许华为在市场中便不会存在多少的竞争了。因为万物互联需要一个过程,虽然我们的物联网平台在中国已经做得非常好,未来也会探索将这个技术移植到摄像机上面,那将会是更好的智慧城市理念。当前来看,这个技术是成熟的。
从摄像机这块而言,我们内部有一个13个大类,108项的安全检测标准,我们也曾经拿着海外高端的摄像机按照这个严格的标准去测过,匹配度只有40%,意味着108项检测下来,大概只有60项是通过的。但华为内部是这样的,如果不能百分百通过,是没办法上市的。所以为什么很多用户说我们价格高,我们自己有时候也无法解释清楚,比如在电源适配器上,华为也是严格通过采购认证的方式去做,只要拿一般的摄像机与华为的产品相比,就能发现差别。
华为的标准质保是五年,但公安用户可能需要三年就足够了,当前业内摄像机的实际寿命是七年。另外许多摄像机的外壳是塑料的,华为产品是铝合金的等等。我们始终贯彻华为的做事风格在做摄像机,很多优势必须细心才能发现。所以我们也反思自己的包装,很多亮点没有结合客户的实际价值去讲清楚。客户把我们最新的摄像机拿到上海公安局去测试,将摄像机拆开后与友商产品进行对比,客户给我们发的感受是友商摄像机走线混乱,而华为的充满工艺设计,这是客户最直观的感受,我们从来自己没有对比过。
华为P 20手机带AI功能,我们的摄像机也会支持9种AI功能,在不同的环境下,摄像机会自动调整光线参数。与其他厂商的产品不同,设备的参数是固定的,但我们的产品是智能的。
Q:借着这次采访华为最希望向行业传达什么?
A:首先我们觉得必须有个声音,那就是华为在安防这块已经加大战略投入,希望更多的安防领域的伙伴与生态与华为一起探讨未来安防业务的发展。其次我们会坚持华为开放的“黑土地”策略,让合作伙伴在上面茁壮成长。最后华为ICT领域的技术可以全部用到安防中来,为合作伙伴、用户提供更有价值与竞争力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编后语
通过创新性思维,华为朝着智能摄像机市场迈出重要的一步。对于未来,“软件定义大时代,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彭晓东透露给笔者华为安防未来几年内的小目标。期待华为的积累、沉淀终能惊艳成蝶,为安防产业带来更加丰富的生态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