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属于物联网的时代。
中国物联网产业的爆发增长,已经开始。
2015年,中国电信的物联网连接数仅为98万户,然而,只用了短短两年,这个数字就增长了45倍,在2017年达到4430万户。
在2017年初,中国移动内部曾预计,全年的物联网连接数量将净增6000万至7000万,然而最终的完成情况,却是净增了1.1个亿。
截止2017年底,中国联通的物联网平台也接入了近2万家行业客户,连接数超过8000万,目前月增长超过400万。
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预计到 2020年,我们的物联网连接总数,就将超过人的连接数。"4月23日,在2018中国绿公司年会上,中移物联网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乔辉透露,在无锡、北京、杭州等城市,中国移动的物联网连接数,已经超过了人的连接数。
而几乎所有的科技巨头和咨询机构都确信,在未来10~15年内,每1个人的连接,都将撬动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物理连接。
这些天文数字的物联网设备,将让传统行业之中,许多几十年都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1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多年笼罩在雾霾阴影之下的北京,终于有了一片晴朗的蓝天。
但那些改善空气质量的努力,同样为这座超级城市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比如,为了禁止燃煤取暖,推行煤改气,整个京津冀地区都在2017年的年末陷入了气荒,成千上万的农村居民因为天然气严重短缺而挨冻,大量家庭不得不改用电力供暖,导致城市电网的高峰负荷增加了约10%。
为什么2017年北京会碰到气荒?
北京万智生科技公司CEO金亚东的答案是:时至今日,北京还有大量的家庭,依然需要依靠人工上门抄表,这导致居民的需求没有及时、精确地反映给供给侧,最终导致供需失衡。
"在冬天来临之前,没有人知道2017年的冬季,整个北方的天然气会面临什么情况,"金亚东说,"在6个月内,北方的煤改气新增了300万户--整个北京是600万户--这意味着,半年新增了半个北京城的用户,而气的供应根本没有增加,能不荒吗?"
同样的问题,在各个行业存在。
比如,很多企业每天用了多少电,统计机构都不知道准确数据,无法推算出真实的开工率和景气程度……
比如,一个地方着火了,当消防车开到楼下了,还不知道消防水拴里到底有没有通水……
经济的调度需要有精准的数据,但在过去,通过传统的,以人力为主要手段的时代,要实时地、精确地、完整地获得这些海量数据,完全是天方夜谭。
就比如燃气的抄表,1个抄表员每个月至少能抄1500户,但仅仅是北京一座城市的煤改气用户,就达到了600万户,如果全靠人工,需要至少增加3000名抄表员,而且所有的数据都会有数天甚至数周的滞后期。
然而,物联网的大发展,使我们第一次拥有了手段,解决这些几十年来都束手无策的问题。
海量的物联网连接,可以让我们实时采集和处理各种数据,从而做好经济和服务的精准调度。
2
物联网带来的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同样让人充满期待。
比如,工信部智能制造的示范试点:宝钢股份的1580热轧智能车间,就是一个"智慧工厂"的典型案例。
"以前,一个车间需要20多个工人,料进来以后放在哪?先进先出还是后进先出,全都靠人记,记不住就不知道去哪了。"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尹正说,进行智能化改造之后,整个车间改用无人行车,不再需要工人,堆垛入库率也从原来的30%提升到了70%~80%。
甚至,通过物联网采集数据、建立起分析模型,未来它还能继续进行更多智能化的优化和改造。
而在香港机构,空调的维护和改造也是全面运用新技术,通过物联网获得大量数据,连到云上,通过人工智能完成。
"这样,一是可以做提前的预见性的维护计划,二是调试有很多逻辑关系,如果安装的时候调错了,它可以告诉你。"尹正说,以前需要依靠有经验的老工人来维修,现在通过机器,不到1年时间就已经实现最高可达15%的降能。
香港机场一年的耗电花费高达3亿港币,15%意味着节省了4500万港币的真金白银。
在尹正看来,类似的机会在各个行业都存在,"楼宇里80%的能耗都有提升空间,工业、基础建设最起码有60%。"
3
事实上,物联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界就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并明确了它的含义;而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手段,来提升传统行业的效率,也早已在各个行业司空见惯。
为何物联网到现在才开始蓬勃兴盛?
关键问题在于,物联网的连接是实时的、海量的,甚至还需要适应各种不同环境,这为物联网的大规模连接提出了非常高的技术要求。
在这个领域,中国甚至已经是"数十年磨一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最早了解物联网,是始于2010年3月,中国第一次将物联网列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正式写入政府报告。
事实上,在中国,"物联网"最早被称为"传感网",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已经启动了传感网研究;2009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无锡市人民政府更联合成立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物联网中心),作为全中科院物联网发展研究的抓总单位、协调单位,推进中国的物联网基础技术发展。
"物联网有哪些基础的科研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时至今日,物联网中心主任陈大鹏都还记得,中科院当时反复讨论,最后提出来四个问题:能耗、处理、传输、安全。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都代表着巨大的挑战。
比如能耗。陈大鹏说,每一个物联网连接的耗电量都微不足道,甚至低于1毫瓦,但如果将连接数乘以100亿,就可能达到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规模。
而按照华为的预测,在202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的数量将达到350亿。
而且,为了适应应用环境,很多的物联网设备,都只需要依靠很小的电池,就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不间断在线工作。
而在处理方面,有些数据需要上传到云端处理,有些可以在物端就直接处理,不同的场景,会切出不同的需求,需要针对性地设计芯片处理架构,网络拓扑结构、业务流程等各种问题。
在传输方面,网络的时延、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单位面积内支持的终端数量等等,每一个问题也都可能成为应用的瓶颈。
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在物联网时代,每一个终端可能都是安全的隐患,黑客可攻击的入口更多,而且云端的打通,对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也会构成更大的挑战。
以上每个环节的技术和产业发展,都需要各个科研机构、企业的共同努力推动,一步步解决。所以,直到最近几年,终端侧成本持续降低,功耗持续降低,网络也不断成熟,物联网终于进入快车道。
针对过些问题,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提出了海云融合,人机物融合的架构,从数据传输、能耗、数据处理到安全,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促进工作。
目前,作为国内最大的物联网专业科研机构,物联网中心不但在各个领域都布局了大量的核心技术,还已孵化了大约40家企业,而它每年在北京、无锡、硅谷等地组织的物联网峰会,也早已成为行业内最重要的交流平台。
4
如果说,中科院的目光更多是技术创新,那么,企业的目光更多就在于如何抓住用户需求,打开市场。
比如,紫光集团总裁、新华三集团总裁兼CEO于英涛就认为,通过电子方式抄水表、电表的尝试,其实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彻底普及,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技术跟业务互相交融、互相理解的问题、有商业模式的问题,有应用的问题,等等。
在他看来,虽然 物联网已经加速,但真正的大爆发,或许还需要3到5年才会到来。
不过,在一些新兴领域,新的机会已经出现。
比如共享单车。
乔辉透露,在2017年,正是共享单车的异军突起,让一些物联网芯片也获得了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量,"救了整个行业"。而现在,共享充电宝、共享按摩椅、乃至金融、设备监控等一些行业的物联网业务也正在逐渐上量。
而三大运营商在2017-2018年全力推进的NB-IoT建网,更从运营商层面,让物联网获得第一个专为物的连接提供的网络,从而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拉动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增长甚至爆发。
"下一步,物联网和AI将深入到传统企业的核心生产流程里,去看能不能解决那些已经积累十来年的老大难问题。"金亚东说。
中国最大的程序员社区CSDN创始人蒋涛曾提出了一个"三倍速理论":如果程序员讨论某一话题的博客每年以三倍速增长,基本上这个话题就会进入爆炸性的阶段,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就会接纳它了。
正是在2017年,物联网已经开始"三倍速增长"。
如果我们回首历史,从雅虎、易趣到谷歌、脸书,从瀛海威、四通利方到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再到今日头条、滴滴,过去的二三十年时间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全面改变了整个人类世界的社会与生活。
或许,物联网真正的发展,今天才刚刚开始,但我们相信,未来它为我们带来的改变,甚至可能远远大于以往的任何一次科技变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