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
公众号
安全自动化

安全自动化

安防知识网

安防知识网

手机站
手机站

手机站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资讯频道横幅A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可穿戴设备市场还有哪些机会?

  很多可穿戴设备的创业项目兴起,具体趋势是怎么样的?又有哪些机会和挑战?来看一下来自黑马问答的回答。  Q:  韦物主义:  最近
资讯频道文章B
  很多可穿戴设备的创业项目兴起,具体趋势是怎么样的?又有哪些机会和挑战?来看一下来自黑马问答的回答。

  Q:

  韦物主义:

  最近有很多在创业的朋友选择可穿戴设备,里面具体由什么趋势么?

  A:

  范俊飞 - 智能硬件探索者、风险投资从业者,微信号:ghost1943

  感谢邀请,由于笔者在此行业内创业,略有研究,目前行业总体很乱,而且可穿戴设备的概念性较强,什么是真正的可穿戴设备,我相信需要标杆来重新定义,Moto 360、iWatch有可能会成为标杆,在功能方面,健康、运动等基础功能同质化已经很严重了,利基功能的需求还不够刚性,或者说消费者的需求还没有深层次被挖掘,对于可穿戴设备,我们更愿意称其为消费类智能硬件,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路很危险也很艰难,尤其是那些做单品的硬件厂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将是第一个大难题,且行且珍惜。

  以下是笔者的一篇文章可做参考:

  IDC报告称:2014年全世界范围内将超过1900万个可穿戴设备,这是2013年的3倍,从现在到2018年,可穿戴设备的装运量将产生78.4%的复合年增长率,最终在2018年达到1.119亿的世界运载量。从数据可以看出整个行业对可穿戴市场都充满信心,也必将成为风口浪尖的产业。

  笔者认为,可穿戴设备从专业领域到消费领域的应用,即让专业人士在特定场景使用的设备成为大众电子消费品,是可穿戴设备真正的革命。2012年发布的Google Glass无疑是可穿戴设备革命的代表产品,预期中可能在今年出现的iWatch则会迎合更多的市场需求。当然Google和苹果还会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一决雌雄:前者有很强的数据服务,后者有很强的产品雕琢能力。

  Google和苹果都专注产业链下游设备,满足的是消费级市场需求,而英特尔则在布局整个产业链,从上游元器件到下游终端设备,都有因特尔匆忙的身影,看看其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交出的成绩单:收购智能手表厂商BasisScience、推可穿戴专用智能芯片Edison、启动“英特尔可穿戴创想挑战赛”、投资智能眼镜厂商Recon。巨头依旧竞争激烈,包括三星、微软等,但Google、苹果、英特尔各有杀手锏。

  另一方面,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上,大小厂商也各有各的机会。

  1、上游

  从产业链角度分析,上游主要包括传感器、柔性概念元件、电池,核心是传感器,据申银万国的相关研报中称MEMS传感器是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中的点金石,是产业链上游技术的核心。的确如此,因为作为智能化的“核心物质”,MEMS传感器附加值高,是人机互动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是可穿戴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潜力的最重要方向,也是信息化的硬件基础。因此符合人体工学的触摸屏的柔性设计以及用于人体信息收集的传感器在产业链上显得尤其重要,上游产业国内主力军基本为上市公司,总共有9家:传感器厂商歌尔声学、水晶光电、苏州固锝、汉威电子,柔性概念元件厂商得润电子、丹邦科技,非晶态合金厂商安泰科技、云海金属,生产电池的德赛电池。

  由于上市公司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相对垄断,国内上游产业在一级市场的表现相对不活跃,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总共发生8起投资事件,基本发生在2013年,最大投资来自星星科技8亿收购触摸屏厂商Toptouch,随着可穿戴设备的不断高速发展,上游产业也会出现更多拥有核心技术的创业公司。

  2、中游

  中游主要是交互解决方案,比较成熟的有语音、体感等,这块成熟的企业也基本是上市公司,语音领域的巨头是科大讯飞,体感领域的明星是数码视讯。由于存在很高的技术门槛,国内中游产业在一级市场的表现也不活跃,有些典型的早期创业公司,基于眼控技术的七鑫易维、基于体感技术的锋时互动、唯创视界等,随着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的大热,主要还由于Facebook 20亿美金收购Oculus,这块引来风险投资的高度关注,国内VR/AR也出现一批创业者。

  交互解决方案中还有两块比较重要,一块是骨传导耳机,未来有可能成为可穿戴设备的标配,基本组成部分有:通信芯片、传感器、微型电机,涉及到的公司有:共达电声、歌尔声学、海能达,二是无线通讯技术,对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公司有环旭电子、达华智能。综合看,整个中游产业依然取决于技术的突破。

  3、下游

  下游终端设备厂商竞争很激烈,国外的Jawbone、FitBit、Pebble等当属明星。相比国外较为成熟的市场,国内可穿戴设备处在培育市场阶段,明星创业者当属拿到B轮融资的咕咚手环,还有就是一些从专业领域切入消费市场的厂商,运动领域有滕海视阳(体记忆),健康医疗领域则较多,比如九安医疗、宝莱特。

  回到国内可穿戴设备一级市场,按照公开数据显示,在下游领域投资总共发生超过30起,轮次从种子到B轮都有,产品主要集中在手表、手环,应用领域集中在运动、健康、医疗,跟踪定位、宠物。综合来看,A轮的投资额度多超过千万,投资时间多发生在2013年,多数投资为天使/种子投资,最活跃的机构当属PreAngel,其次有深创投、英诺天使等,看样子是有意在布局。

  除此之外,下游做服务的平台也不少,包括软件、数据、新媒体、分享导购等,在软件和数据领域目前较专注的公司是乐动力,也已经完成天使融资,不过由于可穿戴设备开发者平台的不统一性,其适配的难度很大,相信Android Wear的出现,可以慢慢让应用开发回归统一,分享导购这块拥有很强资源的Knewbi、KnewOne均已经完成A轮融资,它们定位的是智能硬件这个大的范畴,在新媒体/垂直网站领域有不少创业者,都做的不大,多数偏草根站,目前这块也有不少投资者在重点关注。

  如果单纯的抛开风险投资领域的厂商,巨头目前布局的设备和策略相对合理,盛大果壳电子、百度和TCL合作的智能手环、360儿童卫士、东软熙康腕表、中兴的Grand Watch、华为的TalkBand手环等。由于巨头在设备的生产、组装以及后端软件、数据服务方面有很强的资本和控制力,所以这些设备目前在市面上是相对成熟的,当然小米等公司应该也在筹划类似产品。

  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正处于风口浪尖,国外厂商普遍对行业充满信心,国内普遍还是在试水阶段。国内厂商在工业设计、生产代工环节欠火候,相同商业模式下,做的产品真是不尽如人意。当然笔者和更多理性的观察者一样,给予创业者更多鞭策而非批判,和他们一道等待行业的爆发。

  参考资料:申万研报、理财周报、IT桔子等。本文数据比较片面,只针对国内市场做阐述,欢迎提出批评、补充。

  王吉伟 - 自媒体人

  可穿戴设备是随着这波物联网热潮兴起的,在物联网的探讨中,人们对于未来人类的形态提出了很多设想,其中人作为一个个体如何与互联网相联接这个话,直接导致可穿戴装备的衍生,即,人穿上装备,通过装备连接互联网,但是那种装备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联网硬件,如果把现实生活中的衣装、箱包及配饰等做成可以联网的智能装备,价值要大得多,所以,可穿戴装备开始兴起。

  可穿戴设备不可或缺的是智能硬件,有智能芯片且能够够联网,推动这一进程的是最近几年刚出现的创客这个群体,创客们有时间搞各种研究,希望把人们周边的各种生活用品智能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3D打印的帮助下,通过众筹等的形式来搞各种可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智能硬件,能够穿戴的用品自然成为首选。

  在物联网及智能这个范畴,还有一个发展方向是人工智能,即在人体植入微芯片,同样能够实现人的个体与互联网联接,这种技术更为高端,可穿戴设备需要语音或者触控发出指令,而人工智能只需要一个意识就能下达指令,传达上更加快捷。

  在未来,可穿戴设备及人工智能兴盛以后,带来的可能是人类体能上的普遍衰退,外星人类研究者们认为外星人是存在的,并且结合他们的研究与想象画出很多外星人的形象,其中不乏透露巨大四肢短小的外星生命形象。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人类以后更多的是依靠智能装备来完成各种生命的行为,只注重大脑思考而忽视体能运动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头颅会越来越大,而四肢慢慢的退化。

  因此,所有的科幻作品都不是空穴来风的。

  爱因斯坦 - 伪科学家

  可穿戴设备是物联网大潮的先锋兵。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物联网让每个人拥有的一切,都变得智能化,归属感,资源化,生命化,这是大趋势不可逆。它满足了人类的占有欲,懒惰,享受,各种欲望……未来甚至会有情趣可穿戴设备,多p互动……

参与评论
回复:
0/30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a&s观点。
0
关于我们

资讯是全球知名展览公司百科展览集团旗下的专业媒体平台,自1994年品牌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安全&自动化产业前沿产品、技术及市场趋势的专业媒体传播和品牌服务。从安全管理到产业数字化,资讯拥有首屈一指的国际行业展览会资源以及丰富的媒体经验,提供媒体、活动、展会等整合营销服务。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
© 2024 - 2030 Messe Frankfurt (Shenzhen)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兰克福展览(深圳)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7266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264号
用户
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