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开出5420万元罚单
10日从辽宁省环保厅获悉,《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公布以来,辽宁省首次给8个城市开出“雾霾罚单”,罚缴总计5420万元。
据了解,按照《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截至10月末,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罚缴资金总计5420万元。其中沈阳3460万元,大连160万元、鞍山780万元、抚顺160万元、本溪20万元、营口40万元、辽阳500万元、葫芦岛300万元。
根据《办法》规定,考核指标暂定为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三项。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负责对各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每月监测数据逐日汇总后,于下月5日前上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辽宁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监测数据汇总结果,每月按日对各市进行考核。
《办法》规定,依据超标程度,考核结果分为黄色和红色两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中任何一项日平均浓度值超标,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有关市黄色通报。在三项指标的国家标准值上,若二氧化硫超标达0.25倍,罚缴20万元,每递增0.25倍(含0.25倍),加罚20万元;二氧化氮同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超标达0.5倍,罚缴20万元,每递增0.5倍(含0.5倍),加罚20万元。11个月累计下来,沈阳市被罚款最多,它也是辽宁所有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的末位。
靳辉告诉本报记者,其实辽宁省空气质量考核处罚是借鉴此前省内的水断面考核处罚,当时对城市辖区内的水断面进行监测,若水质超标就会被罚款,罚缴资金用于省内统筹河流治理。
据辽宁省环保厅资料,5420万元罚款将全部用于蓝天工程。这一工程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70%以上的省辖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标的二级标准,PM2.5、灰霾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蓝天工程涉及供热、天然气网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城市绿化、绿色交通、大气监控等。该工程除了上述空气质量超标城市的罚款外,还来自于项目生态补偿,国家环保专项资金补助、国债、亚行和世行贷款等。
浙江“赏罚结合”
今年6月,《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管理考核办法》(试行)正式发布,其中有依据PM2.5指标高低来对城市进行奖励或罚款的规定,但要从明年起才在部分地区施行。
浙江省规定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每年考核一次,考核结果将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挂钩,若城市考核不合格,下一年度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暂停审批对该城市PM2.5指标造成重大影响的工业建设项目。
另外,浙江对环境空气质量考核结果在合格以上的城市,视PM2.5指标年均浓度下降情况,将分别奖励100万元~500万元;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将视PM2.5指标年均浓度上升情况,分别处罚200万元~500万元。
有浙江省衢州市官员告诉记者,目前考核办法发布未满一年,年度考核结果尚未出炉,所以省里还未开出罚单。该人士表示,各市所有的大气监测数据都是和省里统一联网的,而各市的多个监测站均装有自动采样装置,即时监测即时发布的数据不可能有人为造假的可能。
福建省环保厅人士则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该省正在起草《福建省环境空气质量管理考核办法(试行)》。该省环保厅对当地媒体称,考核结果除了作为区政府实绩分析评价的依据外,还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挂钩。环境空气质量管理考核评定为不合格的城市,实行区域限批,暂停审批对城市PM10造成重大影响的工业建设项目。
《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11月底通过
陕西省环保厅宣传处的李女士告诉记者,《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11月底通过,预计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她介绍说,这一将在本月20日正式公布的防治条例亮点就在于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处罚措施将会更为严格,处罚力度更大以改变违法成本低的局面。除此之外,该条例也强化了对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考核,但至于具体细则,还需要等到12月20日公布之后才知道。
官员如何看待罚款?
但目前也有人担心,“雾霾罚款”会否流于形式,变成上下级间的“数字游戏”?与此同时,这种罚款本身是否合理?上述衢州市官员表示,罚款的额度如果只是几百万的话,对政府来说意义并不会很大,“罚款更像是敲个警钟吧。”
“面子问题”逼迫官员重视污染治理
前述辽宁省官员坦承,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罚款的确对一些城市来说不算什么,“作为沈阳这样一个大的省会城市,3000多万它也是不在乎的。”但这位辽宁官员称,罚钱多少鞭策有限,但罚钱被公布后,会让市长面子上挂不住,以此来倒逼他重视大气污染治理。
“你这个城市罚款这么多,你(市长)怎么解释,到时候在大会上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文明,你怎么讲?(这个罚款)关键是让市长在面子上过不去,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在现有的体制下,面子最重要。”他说。浙江省环保厅污防处工程师孙国金也曾表示:“这个考核结果公开,也算是一种政绩,如果考核不好,当地老百姓也会有意见的,也是一种压力。”
除了对罚款效果存在争议外,目前对罚款本身也存在不同看法。
大气污染成因考核存争议
上述衢州市官员就提出,PM2.5的成因很复杂,受到外来的影响也比较大。实际上,空气问题和水的问题无法拿来比较,考核起来难度很大。水的考核比较合理,可以通过对进出水的断面进行考核,但大气流动性太强,成因也太复杂。
“虽然本地因素肯定存在,但很难区分清楚本地因素究竟贡献了多少百分比。”他说。事实上,杭州市环保局近日就对外称,冬季时的雾霾成因70%是受外来影响。另外,目前浙江积累PM2.5数据仅一年,这位衢州市官员因此认为,可能需要经过几年数据的积累才能把成因分析得更透彻,“这样处罚和治理起来才更科学”。他还提出,对地方政府罚款只能是手段之一,“更重要的可能还是项目区域限批,或者具体纳入各个干部的考核。”
百姓怎么看待罚款?
如果说曾经笼罩在伦敦上空的雾霾,花费了英国人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去治理,仿照这样的速度,恐怕许多人注定等不到风清气爽的那一天了。一方面要保证发展,一方面要迅速治理,现阶段的环保治理工作总在遭遇左右为难。而如果给各地建立空气质量考核办法,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改善,肯定不如一罚了事来得简便易行。
只不过,让地方政府埋单的雾霾罚单,真能罚到他们肉疼吗?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探寻地方政府罚金来源,最后还是纳税人给雾霾掏了钱。人人有责,可天塌下来总要有个子高的顶着,这第一责任人无疑非政府莫属。政府在治污过程中,要先学会给自己限权,从自身做起。如果地方还在享受着GDP飙升带来的盛宴,如何能让百姓相信你的治污诚意?
罚单究竟该谁来交?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雾霾的主要元凶:一是违法排污,二是监管不力。罚款可以有,但要找对对象。一个城市雾霾天气的形成,和污染有关,和监管有关。如果真的需要罚款的话,也只有两个群体可以被罚,那就是制造雾霾的人和监管雾霾的人。
雾霾的产生,罪魁祸首是制造污染的人,是监管污染的人。需要承担“雾霾罚单”责任的是以上群体,谁的错就让谁承担才是公平的。罚款的初衷是让排污企业考虑违法成本而收敛;环保部门会因为自身利益而加强监管;相关官员会因为自身利益而积极作为。
然而,把“雾霾罚单”开给一个城市,地方政府上缴的罚款来自于公共财政,就算罚的再多,官员不心疼,监管部门不心疼,污染企业更不心疼,最心疼的还是老百姓。本来,当地群众就已经饱受雾霾之苦,最后还要掏钱负担这笔罚款。而且,这种罚款造成的痛楚并不会刺激到那些制造污染的单位或者个人,因为没有落到自己的头上,所有的违规行为还是会延续下去。
公众不反对罚款,但一定要找对罚款对象。只有让那些污染企业为自己的行为掏钱买单、让没有切实履行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为失职付出代价,才能真正起到警醒作用,才能真正有助于环境改善。
这样的罚款是否能有效果呢?
这样的罚款能否有效果,主要看成本能不能大于官员的得利。有的官员之所以不重视环境保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成本花去在他们看来不值得。“雾霾”天气的产生很多是由于环境污染产生的,而有的地方之所以又污染,就是因为发展观不科学,用环境污染的代价来换取GDP的增长。而这却可以显示出干部的政绩,有了政绩,就可以提拔重用,而不重视环境保护,现在只是罚款,罚款再多,也不要他们掏腰包,可是有了政绩,却可以得到提拔,在得失面前,他们自然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种。
总结
因此,在治理“雾霾”天气,我们不能只靠对政府部门的“雾霾罚单”,我们还要罚人,看看这些城市的政府官员有没有重视环境保护,有没有在治理“雾霾”天气上有作为,如果没有作为或者不重视,就要对这些官员进行问责,让他们为之付出很大的成本,感到很痛,从而重视环境保护。
仅罚款还不能让地方官员重视环保
另外重要的一点,我们要改变政绩考核方式,在政绩考核上不能只考核GDP增长,如果GDP增长是靠牺牲环境换来的,那不但没有政绩,还是败绩,目前虽然还不能确定“雾霾”天气中污染物来源,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偏重、产能过剩、能源结构单一等问题,燃煤产生的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据国务院9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500亿元。这么大的投入,可以看出大气污染防治的成本巨大,单靠一个几百万元的罚款,就能让地方官员重视环境保护吗?
治理雾霾归根结底的方法在于政绩观念
治理雾霾归根结底是要改变生产方式,彻底转变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生产方式。国务院9月份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这就要求我们的政绩考核要跟上,近日,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不能简单地依此评定下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和考核等次,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这是一个好的消息。
只有政绩观念转变了,一些地方才会重视环境保护,否则只靠只罚款不罚官员的措施,是难以让天空变蓝的。我们有关部门也要在治理上想办法,不要只会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