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有154座城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有140座城市将要入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多数城市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在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应用方面较少,信息孤岛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注册一家企业,需要到工商部门去注册,到国税、地税办税务登记,再到质监部门办组织机构代码等,在此过程中,企业大量的基础信息如企业名称、地址等被重复采集;通过银行贷款购置房产,需要到户籍管理、房屋管理、公积金管理等部门开具证明,为贷款银行提供户口、工作单位证明、收入证明、公积金缴存证明等一系列的文件资料。这样不仅办理手续复杂,数据之间无法验证,还形成了大量的数据冗余和资源浪费。
信息孤岛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信息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城市信息化应用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信息化建设的规律来看,其实施和应用都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初级阶段,各部门将相关的业务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实现电子化,建成提供单一服务的信息系统;中级阶段,部门内部的局部数据互相连通,建成在部门内部能够提供部分信息共享和综合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形成信息孤岛;高级阶段,各部门信息孤岛之间有机连接,建成新的综合协调机制和提供综合数据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孤岛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信息共享是城市信息化应用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升能的关键。智慧城市建设正是城市信息化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信息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造成信息孤岛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最直接的原因是在部门划分的影响下,各部门信息化系统自成体系,在功能、信息、业务流程等方面互不联,拥有各自的数据库、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并由各自独立的信息中心或数据中心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最根本原因是在管理机制的约束下,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比较少,没有对城市基础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和集成应用,发挥信息的综合应用效益。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格式转换等技术的日趋成熟,由于部门划分所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其技术上的问题往往容易解决,而管理机制的问题比较难处理。部门之间数据的共享与应用,实际上是对管理模式的调整和转变,涉及到各部门数据安全与利益保障,甚至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重组等问题,解决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阻力。因此,实现信息共享,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撑,更多的是要从管理体制和制度方面的推进,形成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型管理机制。
实现智慧城市信息共享,从协调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着手。
第一,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
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机构或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牵头理顺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并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采取的是组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以市长或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组员,推进信息共享和智慧城市建设。出于对智慧城市长效运营管理的考虑,建议明确一个行政综合部门,集中管理各部门的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主导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应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建立规范标准的公共数据库,并为各部门制定和推行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同时,从城市整体运行效益的角度出发,协调各部门明确共享数据、上报数据、发布数据、保密数据和交换数据等内容,确保各部门对数据的共享与应用。
第三,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或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数据需求调研工作,了解各部门和各类群体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根据需求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正在建设的信息平台包括,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政府门户网站)、地理空间资源信息平台、教育资源信息平台、行业交易信息平台等。同时,利用信息平台,通过分类、归并和汇总等操作实现信息和数据的深度集成,并采取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系列模式分析等实现信息和数据挖掘和应用,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信息和依据。
第四,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或主管部门,要为整合共享信息资源提供安全保障,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管理、数据灾备、数据监管等方面的保障工作。首先,要建立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管理系统,为从事相关信息工作的单位和个人提供身份认证、访问权限控制和安全审计等安全服务。其次,尽快开展对重要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安全访问测评工作,推进数字证书的深入应用。最后,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协调监管机制,加快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并建立相应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