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按照我国近期高速铁路规划,到2012年我国将建成客运专线42条,总里程1.3万公里,全国将形成“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都纳入规划。由此可见,在未来2-3年内,将是中国铁路及高铁建设的高峰期。
中国高铁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铁路安防应用的跨越式进程,但是依目前国内整体技防水平来看,如何更好地参与高铁监控项目,如何更好的把握高铁商机,归根结底,市场需求决定一切。
高铁监控需求分析
高铁不同于一般铁路,是与传统铁路完全分离独立的铁路客运系统,因而高铁安防应用与传统铁路安防应用相比,对设备的先进性、稳定性和系统的联网性能、图像传输及各子系统联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铁视频监控系统是在原有IP网络的基础上,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分布式的监控环境,通常采用视频编码及视频分析技术,实现低码流下高清视频图像采集、传输等功能,显示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或者电脑工作站,并迅速、准确处理突发事件,满足公安、客运、调度、车务、机务、车辆、供电等部门及防灾监控、救援抢险等多种需求。其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小时全天候监控
铁路系统24小时运转,旅客、车组、调度等方面日夜工作,这便对监控产品同样提出了24小时全天候工作的要求。安防产品长时间连续运转,就要求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品质,可以保证预置位的精准,内部元器件的稳定。在设备选择上还需要考虑耐久度,要对产品进行严格的高低温实验。如果室外工作温度是30℃,那监控产品内部的就会更高;如果电机皮带的质量不好,受温度因素的影响就很大(热胀冷缩),可能会导致整套设备的运行故障。
为了应对高原地形、紫外线照射及各种恶劣的环境条件,监控产品需具备优良的防护等级和防范对策。
系统兼容
多样需求和海量信息的叠加,就要求系统平台大量集成各个分站的资源,统一发号施令。但是,高铁监控项目,参与的厂商不仅是一家,每一家厂商都会有不同的产品,从而造成协议版本不匹配等,所以兼容性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应该保证视频核心节点的统一性,然后区域节点平台可以不统一,但要能实现畅通无阻的互联。这个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整体监控系统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转。[nextpage]
无人值守——智能视频分析
监控产品的产生,目的就是代替人来进行安全监控监管,但后端平台大多情况下还是人为地进行长时间管理,这样长时间的监控会使人眼产生视觉疲劳,从而降低对于监控图像中异常情况的反应速度,而且面对单调的监控图像,人的记忆能力也会下降,很难记得几个小时或者几十分钟之前的图像内容。加之监控环境的复杂多变,高科技的犯罪手段,使得人为监控越加困难。
智能分析技术,通过将场景中背景和目标分离进而分析,从而代替人眼和人脑进行监控、做出预警反应。
目前此项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物体分类、越界检测、遗留物体检测、人群密度检测等等。高铁监控,应用环境复杂多样,用人来监控已经不能满足高铁监控的需求,所以,智能分析技术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但是高铁监控现状,国内尚未成熟的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怎样才能更好地得到应用,这是众多参与者需要思考的。
集成联动
高铁监控需要同时满足众多部门的需求,各个部门应用的安防产品不尽相同,应用的系统也有所不同,其他系统通过以干接点或API接口的方式,实现于视频监控系统的连接,当触发报警时,视频监控系统通过预先设置好的联动程序,完成自动启动录像、报警画面自动弹出、预置位调出等动作,这一涉及到众多部门、不同系统间的联动,都说明高铁监控对于集成联动的要求达到很高的程度。
如何把握高铁商机
充分了解了高铁监控的需求后,就为如何把握高铁监控市场商机提供了切实的依据。虽然国外知名安防企业的攻势依旧猛烈,但是国内安防业的迅速觉醒和发展,使得高铁监控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为了更好地把握商机,国内企业应该解决以下问题:
设备选用
高铁监控的组成设备不外乎有摄像机、镜头、云台、护罩、编解码器、光端机、矩阵控制设备、联动设备、探测器、录像设备、远程传输设备、后端接入设备、软件平台和显示设备等等,这些产品的性能必须满足高铁要求。例如前端监控设备,需具备实现对被监视区域高清晰图像信息的连续采集,可远程被控制和调用,对视频图像内容进行智能分析和预警,特别是针对滞留、入侵和逆行的告警等功能。[nextpage]
在亚安参与的高铁监控项目中,提供的都是针对高铁监控需求而研发的产品,为之专门成立的研发团队汇集公司中坚的科研力量,深入行业需求,反复论证和试验,借鉴国际尖端技术,开发出带有亚安特色的产品线内容。亚安的前端监控产品,可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监控,智能分析功能在原有基础上增强了周界入侵预警和与多系统的联动性。在对多物体跟踪、分析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流畅的画面,减少因处理能力低而造成图像延迟的情况。精准、高清、快速、高智能的特性,使和后端设备以及其他系统联动变得更加可靠和迅速。为适应铁路沿线复杂环境而具备的高防护等级和防护措施,多重防氧化处理,充氮,保证图像的高清晰性。这一切优越的品质,不仅能够保证高铁整个安全监控系统的顺畅运行,更能够减少维修几率,降低维护成本。
新技术的困境
铁路沿线的恶劣环境和天气,不仅要求产品质量要过硬,更要求在风沙雨雪的天气情况下可以“看的清,分辨得准确”。强大的视频分析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而且高铁视频监控系统往往要和防灾系统进行联动,这就要求监控产品对于降雨量、风速、水位等进行智能分析。据了解,福厦铁路全线共设18处大风监测点,9处雨量监测点,36处异物监控设备和20个基站,4个中继站。当降雨量、风速都不符合动车组运行的时候,各个监测站会将数据直接传输到设在各火车站内基站进行微机处理后,传送至南昌铁路局调度所进行统一调度。
但是,由于中国的视频分析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加之硬件与软件技术方面的落后,使得智能分析技术要有所突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在面对狂风、沙尘暴、大雪、暴雨等天气状况时,这些都会影响到智能分析系统,很容易引发错误的报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铁安防监控与其说是一块大蛋糕,不如说是一块试金石。中国安防市场整体发展的滞后,企业不规范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而且造成资源浪费。但是,天时地利的机遇摆在眼前,国内的安防企业应理性分析、真正看清市场的需求,把握项目的“关键”,要想在高铁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正确的战略,先进的武器”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