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山市杨晓楠驾驶奔驰车在市政府门前撞死人事件受到网民强烈关注。近日,警方对诸多疑问回应称,附近三个监控摄像头没拍到事故现场。而杨晓楠不是网友质疑的“官二代”,其父母任职政府部门但非“高官”。
这三只“电子眼”是如何集体“失灵”呢?办案人员如此解释:一,肇事路口的电子眼,因附近的地下商场多次发生盗窃抢劫案,而被调至地下商场;二,市政府对面的建行大厦上的电子眼,监控的只是银行内部的状况,拍不到事发现场;三,马路东侧的中国银行也有一只电子眼,但在事发时,监控已关闭。
警方的解释不可谓不严谨,而且,你还不得不感慨这些电子眼是如此的善解人意,精准运行,该摄录时就摄录,不该摄录时,要么就被调离或坏掉。此外,这些电子眼而且还有特异功能,比如,警方说建行大厦上的电子眼是用来监控银行内部情况的,这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一样,能够看得到自己的脸。如此人性化而具特异功能的电子眼,大约可申请世界专利了。
三只电子眼,早不失灵,晚不失灵,为何偏偏就在肇事时失明了呢?这岂非咄咄怪事,又焉能不引人更加疑窦丛生!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这三只电子眼的失灵,与当地官方的干预有着莫大关系。在我看来,监控录像的集体“失灵”,源于特权的复活。特权一作怪,真相便被扭曲,这大约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从官方的回应来看,对于“驾车撞死人”这一事实,当地警方是承认的。但警方为何要纠缠于视频这一细节?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有网民称杨晓楠实为顶包,真正的驾车者是一名醉酒的男子。这是此案的关键之处,而监控录像恰恰是证明这一细节的最关键的证据。于今,监控录像集体“失灵”,而公众又无证据,真相也就成了浮云,任由官方涂抹粉饰了。
莫怪公众的质疑,这实则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当信息被权力者所垄断时,而权力者又不洁身自好时,则无论权力者怎样百般解释,都难以消除公众的疑虑。显然,公众的习惯性猜想,是对公权的不信任。公权若想赢取民心,不能单单地将公众当做信息的接收器。换言之,公众不仅仅有“权利”知道真相,而应当有“权力”约制公权的不作为、滥作为。只有这样,监督的阳光才能照到权力的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