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位图象保存设备(DVR)无疑地是安防行业的热点,它在图像的存储、检索、打印、传输等诸多方面给客户带来了类比设备无法比拟的方便性和优越性。随视频、音频数位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硬件价格的不断降低,通过计算机来采集、存储和传输视音频成为安防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DVR是智慧数位监控录影主机
当前,数位图象保存设备(DVR)无疑地是安防行业的热点,它在图像的存储、检索、打印、传输等诸多方面给客户带来了类比设备无法比拟的方便性和优越性。随视频、音频数位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硬件价格的不断降低,通过计算机来采集、存储和传输视音频成为安防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DVR集画面分割器、视频切换器、磁带录像机的全部功能于一体,本身可连接感测器、警报器,其他功能尚包括:可进行移动检测、可通过解码器控制云台和镜头、可通过网络传输图像和控制信号...等,所以事实上它可称做是一台「智慧数位监控录影主机」。
如何选择适合的DVR产品
当前,业界一致认定,数位设备是安防监控行业的热点和趋势,很多客户也明确提出非数位设备不用,至于对市面上出现各种各样的DVR,工程公司或最终客户应该如何选择符合自身要求的硬盘录像机呢?笔者提出几项心得给大家参考。
性能满足专案要求
选择DVR,首先应明确设备用在哪里?是保安监控专案(如楼宇、机场、博物馆等),还是对录影速度要求较高的银行柜员专案?这是经常使用硬盘录像机的两大类专案.
第一类用于保安监控专案的产品,其特点是功能齐全、具有良好的网络传输功能、录影速度较慢,但透过与感测器、移动检测的联动,也能使录影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
另一类主要用于银行柜员监控专案中的产品,其特点是录影速度高,每路均可达到20帧以上,但因在图像处理的工作量比第一类大得多,故网络等其他功能相对较弱。
在不同类型的监控专案中应使用不同类型硬盘录像机。在保安监控专案中使用第二类设备基本是浪费了,因为第二类设备对计算机的配置和硬盘容量要求都很高,导致成本的提升,且保安监控专案往往有传输和分控的要求,而这正是第二类设备的弱项。
而在柜员制监控专案上使用第一类设备,录影速度无法满足客户要求。事实上,由于银行柜员监控专案有多路录音的要求,当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能真正在性能方面完全满足银行要求(实时录影、多路视音频、音像同步,对硬盘容量要求适中),而且能长期稳定运行的产品。
同时,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数位化设备是「一机多能」的设备,而不是「一机全能」的设备。我们经常遇到客户希望一台设备能解决其全部要求,如十多路全实时录影录音,但事实上,当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水平条件基本上无法满足的要求。
因为计算机的汇流排传输速度、CPU处理速度和硬盘的刻录速度是有限制的,无法同时传输、处理和刻录那么多的信息,除非使用超级计算机,然而如此一来,所花费的价格相当高,客户是无法接受的。
我们认为在当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水平条件下,第二类设备的视频输入路数不能超过八路,否则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会跟不上,再不就会生成图像质量无法让人接受的问题。
经过稳定性验证
若DVR的稳定性不够,就会生成所谓的「问题产品」。DVR的稳定主要从两方面考察:
1.硬件结构:DVR均为多路输入,硬件可采用多卡或单卡方式。由于DVR基本上都是基于PC机,且多以WINDOWS98为操作平台,因此采用单卡方式集成度高,稳定性会优于多卡方式;有时为了提高性能,如提高录影速度,必须采用多卡方式,但平均而言,使用的采集卡越少越好。当前第二类设备很多采用一路一卡的方式,很容易形成硬件冲突。此外,设备的散热问题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2.软件编程:必须透过长时间的运行和操作来验证,尤其应对硬盘的循环使用是否稳定予以密切关注,这往往是工程商和客户容易忽略的。DVR的关键优点之一是无须不断更换存储介质,它会不断刷新硬盘,将过期信息清除,而将最新信息保存下来,然而,有些DVR在进行这项处理时却存在问题。实际上,选择已广泛投入使用、且客户反映良好的产品可能是最简捷的办法。
追加硬盘的可行性及追加成本
一般来说,DVR自带硬盘是不够客户使用的。例如,用于银行柜员监控的DVR,我们知道的自带最大硬盘容量为75GB(这已是最大的IDE硬盘了),而银行的要求是图像保存30天,录影长度至少200小时,如果使用八路实时DVR,即使将每帧图像信息量压缩至2K,需要的硬盘容量也至少为300GB,而且将图像信息量压缩至2K,图像质量是否可接受还很难说。
多方了解,选择符合需求之产品
综上所述,工程公司和客户在选择DVR时,要充分考虑设备性能是否正好满足需要,不能强求所有的功能都很强大;对设备的稳定性要进行多方面考察,避免在使用时出现问题;且为保证图像保存时间达到要求,应事先考虑追加硬盘的可行性和方便性,以及追加成本;最后,要知道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水平对硬盘录像机性能的限制,才能清醒且正确地判断产品的功能是否被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