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博物馆是安全防范的高风险单位,文物及其藏品的不可再生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依此并根据文物的价值采取相应的技术防范手段及安防的纵深布局,结合物防与人防以确保文物的安全。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着重于入侵报警及门禁的文博安防,以重视视频监控的作用。数字、高清、视频智能分析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本文着重漫笔了文博安全防范的特点及其相应的新技术应用。
文/陈嘉伟 陕西省建筑弱电专业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胡学慧
认识文博的特点
文物博物馆是征集、典藏、研究、展示有关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物、标本等实物的场所。文物最重要的特点是藏品的不可再生性。根据不同历史年代、材质、艺术及遗留数量等多种因素决定了文物的价值,有的价值连城,有的是无价之宝。如陕西扶风法门寺馆藏的佛教宗师,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子是世界唯一的,无法用金钱来衡量。陕西是世界文物和文物博物馆大省,馆藏丰富,历史久远。从事文博的安全防范首先应充分认识文博的不可再生特点,才能在安全防范中充分运用人防、物防、技防三种不同的防范手段,并更好的选用技术防范,使之达到最佳的防范效果。
技防如何保证文博安全
安防技术在不够发达的年代,物防与人防是最重要的手段。技术防范尤其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模拟技术时代,技术防范着重于模拟的入侵报警、出入口控制的守旧局面。国标GB50348-2004已规定了技术防范排在三防中的首位。GB/T16571-2012《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比较全面的规定了文博安防的设计等相关要求。按照由:“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空间防范”的原则,对文博馆的防范区域划分为周界、监视区、防护区、禁区等,并组成防护纵深。文博馆的安全防范系统包括: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声音复核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及综合管理平台。
入侵报警系统和门禁系统是文博安防中最重要的系统。对报警器的可靠性、误报率要求十分严格。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视频监控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只是复核报警现场的作用。视频监控已具备的下列功能:周界入侵检测、越界报警、徘徊、物品遗留报警、图像增强、视频摘要、浓缩播放、文博事件中的盗抢、自然灾害、游客破坏、火灾事故、移动搬运等事件,都能运用上述功能,并有很好的社会效果。尤其是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的深入应用,可以使事件的被动事后处理变成事前预防。视频监控正在迅猛发展。
文博安全防范新特征
多层次防护、多技术融合
对一般建筑物、园区等安全防范常常使用的是三层纵深防护体系。但对文博安防三层防护已远远满足不了要求。通常所讲的三层是:拒敌于门外(周界)→关门打狗(进入监视区)→瓮中捉鳖(进入防护区)。常规三层纵深布局在文博安防中达不到防范效果。文博馆安防纵深高达五至七层。其周界可划分为外周界和内周界及内内周界。其外周界所采用技术手段不仅有红外对射,还采用了泄露电缆、震动电缆、电子围栏、视频报警等多种技术手段。临潼兵马俑的周界不仅有红外对射,还另加了泄露电缆、视频报警、视频智能分析等手段。内周界因展室而设,并与展室内的玻璃破碎报警、双鉴探测报警、视频等入侵报警及视频智能分析组成相互印证的多重防护手段。
不难看出,传统的入侵报警手段(如红外、震动、双监、泄露电缆、玻璃破碎、声波等)与视频监控报警及视频智能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了。多层次防护及传统技术防护与更先进的技术防护有机结合的两大特点在文博安防中十分明显。
视频报警与视频智能分析作用初显
目前,视频智能分析、行为分析等其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满意的实战效果。但在高风险单位,某些重要部位设置视频智能分析摄像机很有必要。基于背景建模,比对分析的视频报警其准确率可以达到99%。不仅与传统物理原理的入侵报警器可以相比,重要的是视频报警后能展示报警现场,为处警决策提供了快捷、准确的依据。这一技术在三四年前已经用于兵马俑地坑的入侵报警中。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很尴尬的故事:一老外神不知鬼不觉的溜到兵马俑地坑中并摆出与兵马俑相同的姿势,但是眼睛在不断眨巴,参观者告知保卫处,保卫处显得十分尴尬。这一教训在后来的技术防范改造中引起了充分重视,采用了视频报警及报警跟踪技术后,再也没有类似笑话重现。因此,视频报警应该在高风险单位广泛应用,无论是周界还是重要区域、场所、展室、文物库房等。目前,视频智能分析基于背景建模比对技术的准确率不高,即使如此,我们也主张在文物库房重要展室使用。
本人力主在法门寺地宫存放舍利子的地方使用视频分析,虽然这里已经有多重入侵报警器。应用视频报警和视频智能分析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视频智能分析,行为分析已从平面发展到三维。有了三维的智能分析可以克服平面比对中由于抓拍角度或由于人为遮挡、改变造成的误读或不能识别。将来,真正做到视频智慧分析,我们就可以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样,无论入侵者如何改头换面,均逃不过火眼金晴。我们期待着智能安防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更期待着智慧安防早日到来。需求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