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是如何面对未来物联网技术革命?物联网趋势下有哪些商机可以落地? 这位物联网先行者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点滴感悟。
打破传统集成的局限性
与其他行业相比,过去智能建筑市场/安防市场相对比较封闭,而且一直存在各个系统孤立、设备缺乏联动以及标准难以统一、联网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以国内地铁的综合监控建设为例,每条线路都是独立建设,线路之间缺乏必要的联动和协同管理,但是系统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实现综合管理控制,孤立的系统恰恰为整体性能打了折扣。目前智能建筑系统还不能做到系统在有人时自动启动,人离开时系统自动关掉等最基本的要求,造成智能化系统的使用价值非常有限。
深圳市安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三明认为,并不是现有的技术无法实现智能建筑的需求,而是在传统解决方案模式下要实现智能建筑的需求确实面临巨大的考验,如巨大的投资成本、运维成本、用户看到不到投资回报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单靠集成商是解决不了的。对于当前智能建筑而言,必须首先打破系统的信息孤岛,实现泛联感知,避免重复建设。
物联网的精髓: 物物互联 人物交互
物联网不是传统意义的集成。访谈中,刘三明反复强调这个核心观点。以智能建筑为例,物联网技术可以使所有建筑物里面的设备都能互联互通、利用物联网管理平台用户随时可以与物体进行快速交互,只要有需要,用户随时都可以让建筑物内的所有设施、设备按需求去运行,而不依赖于集成商和厂家。这不是传统的集成方案能实现的,简而言之,物联网并不是 “集成”的概念,仅仅透过简单的集成是无法实现物联网的真正价值的。
物联网颠覆产业模式
除此以外,物联网对于原有的系统架构也提出了新的革变。过去的通讯架构已经无法很好地支持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架构需要处理更复杂更海量的信息,这要求原有的通讯体系需要进行提升。物联网不仅带来了传统技术架构模式的革变,同时产品在系统中意义和作用也发生了转变。刘三明表示: 在物联网架构之下 ,实际上每一个控制器既是控制主机又是传感器,并且可以自主组网,这本质上就是对传统网络架构的革新,同时促进了物与物的感知信息互联、系统的协同整合等,而这一切首先需要网络技术做支撑,物联网路由器、云计算则成为现阶段的首要选择。
物联网需要统一标准?
自物联网倡导以来,业界一直在探讨建立统一的标准。但在刘三明看来物联网很难在短期内建立涵盖各行各业的统一标准,因为每种协议都有自身的特点,如果强行推广一种协议覆盖到各个领域,反而会导致低效率的协作。物联网的标准应该是针对各行业和应用标准的结合以及不同协议的转化、不同的组网,现阶段如果一心寄希望于透过物联网标准出台来推动物联网的应用,显然是不现实的。
我们建设物联网不是对过去的建设成就推倒重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把新建的和已有的智能物件和子系统链接起来,实现应用的大集成 (Grand Integration) 和 “管控营一体化” , 为实现 “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和谐社会服务。 要做到这一点,物联网网关、路由器和平台软件及中间件软件将作为核心和灵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联网价值:柔性调节、精确控制管理
智能建筑物联网技术是智能建筑领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使得智能建筑实现的效果不再过分取决于集成商的技术水平。以SAFTOP物联网平台为例,所有智能化产品均可即装即用,各个不同应用的子系统及硬件资源可以积木式组合,无需事前规划,无需软件定制开发,只需用鼠标就可随时实现用户想要的任何系统协同控制策略及智能化功能,并能实现总线共享,任意硬件资源共享与复用,减少工程重复投入,后期使用维护无需专业人员, 降低了工程造价, 减少了施工周期,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的智能程度,使其从智能化跃升为智慧化。它在以下几个方面使投资者和用户受益: 简化需求调查、简化设计、缩短工期; 让用户快速建立应急预案; 量身定制,实现个性化服务、 人性化服务; 身份识别,实现精确控制、精细化管理; 可以在人与物之间随心建立智慧模型,实现人工智能自适应控制; 可降低智能建筑的综合造价,降低运维成本; 通过授权、网络远程控制进行柔性调节节能,均衡峰期用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拉闸限电。
目前物联网产品在民用市场已开花结果,但在最大的政府市场很难采用,主要遇到以下几大障碍。第一,物联网市场缺乏准入条件,缺乏权威机构的认证。第二,由于政府体系中的问责制,政府投资责任人宁愿采用一些传统技术的国际知名品牌也不愿意采用创新型的产品。因此,物联网产品如果想要在国内市场迅速推广 ,急需政府理顺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