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迈入21世纪后,除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及物质生活的提升之外,逐渐也开始重新省思并着手如何让我们所依存的地球可以更美好,不管是永续能源的研发利用,资源回收的技术演变,乃至于生活环境的优化,在在都呈现出对地球的重视与热爱。其中,整合各项技术并强调与自然共生的,就少不了“绿建筑 (Green Building)”的存在。
绿建筑在全球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定义与内容也稍有不同。在日本称为环境共生住宅,欧洲国家则称为生态建筑或永续建筑,在美加地区则称为绿建筑。这些名称多半是因为各地区能源、资源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但整体而言,绿建筑的主要诉求在于减少环境负荷,并与环境共生共荣共利。
台湾的绿建筑发展与评估指标
台湾在1999年起便推出自有的绿建筑标章,截至2014年5月底已有超过4,500件公私有建筑物取得标章或候选证书,在未来40年的生命週期中,预估每年可省电12.63亿度,省水约5,833万吨,两者合计估算可减少 CO2排放量约为73,401万吨,相当于4.93万公顷人造林可吸收的量。由这些统计数据上可以发现,台湾在绿建筑的推动上是相当努力且积极的。事实上,台湾是继英国、美国及加拿大后,第四个实施具有科学量化指标的绿建筑评估系统,也是唯一独力发展且适用于热带及亚热带的评估系统。
台湾目前採用的是EEWH性能效益评估法,2012年时由内政部建筑研究所着手建立完成。分为基本型(EEWH-BC)、住宿类(EEWH-RS)、厂房类(EEWH-GF)、旧建筑改善类(EEWH-RN)及社区类(EEWH-EC)等五类不同建筑分类的评估手册。
绿建筑是否一定要坐拥大片绿地呢?其实不然,绿化本身并非仅能在地面实施,透过屋顶绿化及立体植栽也可以达到一定的绿化量,模拟森林环境栽种复层植物、保存老树或种植塬生植物,同样也会有计分上的优惠。
在推广绿建筑之际,并非要将所有老旧建筑都拆毁重建,而是善用新科技与新工法,让老旧建物得以更新其体质,进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益。
目前积极推动绿建筑的地区还是集中在北高两地,不管是地方政府的各项奖助方案,或是公部门的主动改善,都可以看到许多绿建筑的出现。就以2015年获得优良智慧绿建筑奖的作品来看,几乎都是民间企业主动投入并得到好评的作品,可见台湾对于环境永续经营的注重。
区域不同 绿建筑诉求也不同
台湾因为位处于热带与亚热带,因此对于绿建筑的主要诉求会是在降低空调所需的能源消耗,及减轻CO2的排放量。而在德国所发展的绿建筑则提倡以整合性的观念及方法思考,除了减少能源使用之外,还包含了与自然环境共生、建材的使用量及建材的材质等。让建筑物不再是冷冰冰的生硬结构,而是能够融入所在环境,并且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指标。
就以最着名的国会大厦为例,其能源系统之概念,是自己产电且自己产热,所使用的是环境衝击最低的能源。它除了利用生质柴油做为燃料的马达热电厂系统外,还利用地底下的地下水层及温水层建构出可循环利用的控温环境。将夏天的温水及发电机废热产生的热水储存到地下 300公尺深的温水层,待冬天时抽取出来当热水或暖房使用;冬天的低温冰水则储存到地下60公尺深的地下水层,夏天时抽出作为冷房之用。
而国会大厦最出名的玻璃圆顶造型,则利用镜子及圆锥形柱将室外明亮的光线导入室内,形成明亮且低能耗的自然照明。另外也在南侧屋顶设置了300平方公尺的太阳能板,建构出完整的建筑节能系统,让国会大厦的能源自给自足能力高达80%。
而美国的国家标準技术研究所(NIST)则建置了一个实验基地,该基地打造成一般四口之家的住宅,主要是模拟在正常的能源使用习惯之下,是否真的能够达到近零耗能的目标。最后虽然达成目标但其所赀不斐,需要花费65万多美元才能达成,相较于一般节能住家要多出16万多美元,但它代表的是一项未来的梦想,而也有许多建筑设计公司及住户们愿意一起投入其中。
日本的环境共生建筑的经典案例当属深泽环境共生住宅。在规划上是以“绿”、“水”、“风”等三项主要元素设计规划整个住宅基地。捨弃围墙採开放式设计,让社区居民可以自由在其中活动,而不会有所隔阂。
由于是社区式规划,特别在中庭中留有生态池及菜园,融合了传统生活与哲学意念,并利用透水材质让整个基地有较佳的保水效果。整个基地令人有绿意盎然且具备丰沛水资源之感,开放式设计也让风可以吹拂其中,达到良好的通风及採光功效。
在绿建筑的步调上,台湾走在世界的前端,台湾也有相当充足的太阳能及地热等替代能源资源。透过良好的绿建筑,不但能够减缓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可发展出低碳与绿能的生活型态,进而创造出更好的永续居住环境。